朱物以游心:【朱物以游心】莫文章若矣。
从审美角度论述心与”物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说明心物相交,和谐相处的境界。
《庄子·人间世》,“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所谓“乘物”,指顺应外物之意;“游心”指心神自由杨快之意。
“游”在庄子著作中是一个带有审美意味的概念。
它不是指一般性的游乐之游,而悬指心灵的游乐,即指一种自由自在,仟其自然的精神活动。
如'“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游子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游无何有之乡”(《庄子·应帝王》)“心有天游”、“游心于淡”《同上),“游心子物之初”(《庄子·子方》)等。
因此,“游心”亦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创造精神的自由发挥,达到“乘物”.即与物交融的境地。
造中相辅相成的两部分。
“乘物”的目的是为了“游心”,“游心”必须以“乘物”为条件,两者统一和相互作用才创造出主客体交融的审美对象。
的物这一方,审美创造以客观之物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质载体,必须顺物自然,如“与物为春”(《庄子·德充符》),师》),与物相通,才能将物纳入“游”的轨道,即审美的轨道。
这样,才能“其于物也,与之为娱”(《庄子·则阳》),以审美态度对物。
的心这一方。
审美创造预通过人的内心活动将人的自由精神物态化,审美化,同时,依靠心的作用对物进行创造。
心借物显现,物借心而美化。
“乘物”与“游心”合为审美创“乘物”显然是侧重于作为客体“与物相宜”(《庄子·大宗“游心”.显然是侧重于作为主体心物交融,心化为物,物化为心,心物浑然一体而成为审美对象。
衡·请增篇》:孔子田:药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
’”李渔的论述,虽然受到前人的影响,带有封建色彩,有类型之嫌,但在那个时候便能从创造人物的角度,揭示出“采取而加之”这么一个重要的文学原理,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鲁迅关于“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人物典型化理论,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