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巧】“巧”与“拙”。
意思相对,古代美学中的一对范畴。
起初多用于品评人物,指人物性格的灵巧与笨拙。
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谢音乐,曲度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所谓“巧拙有素”,是指人的灵巧与笨拙原来生成,有相对的稳定性。
作家气质的巧抽,虽影响着作品的风格,但不是唯一的因点,还跟后天的生活、思想、艺术的修养有着重要的关系。
宋晁补之《石西叔集序》,“文章视其一时风声气俗所为,而巧拙则存子入,亦其所养有薄厚。
故激扬沉抑,或侈或廉,被纤不同、各有态度,常随其人。
性情刚柔,静躁辩讷,虽甚爱悦其至,不能以相传。
知此者,则古入已远,若与之并世而未之接,得其书读焉,如对面语,以之逆其志,日:此何如入也,此何如入也。
无不可官者。
”“巧拙”由“巧”与“拙”合成,因而又常常分用,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顾宁入曰:‘夫其巧于合人者,其胸中本无诗,面拙于自言者也。
'”“巧”与“拙”这对概念的运用,较早见于老子《道德经》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意谓很耿直的人,不轻露锋芒,表面上似乎很笨拙;很善辩的人,平时沉默寡官,表面上似乎口讷,说话不利索。
“巧”与“批”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相皮相成。
这对概念,移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因论及的对象、范围和论者的审美态度不同,其具体所指,时有变化:形式的粗拍。
晋陆机《文赋》,“或言意思。
麻布对于作为原料的麻来说。
其质地一样,不过,因为经过织机的加工,便显得有光彩而更贵重罢了。
②分别指作品内容的拙劣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巧妙。
金王若虚《南遗老集》卷三十七:“吾展君德贮尝云:文章巧于外面掘于内者,可以惊四筮丽不可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得首肯。
至哉,其名畜也。
杜牧之云:“杜诗韩笔愁来读,似情麻姑摔处抓’,李义山云;‘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此岂巧于外者之所能邪?”⑧分别指巧饰和拙写的表现方法。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普人论诗,有用巧不如用拙之语。
然诗有用巧而见工,亦有用拙而逾胜者。
同一咏杨妃事,玉溪云:“夜半燕归宫谢永,薛主沈醉寿主醒。
”此用巧而见工也。
马君辉云,“养子早知能背国,富中不赐洗儿钱。
’此用拙而逾胜也。
然皆得言外不传之妙。
”运用一定的技艺进行雕饰,可以写工致巧妙的作品;用不加雕饰的粗拙写法,可以写出质朴自然的作品,而且能够超凡取胜,不同一般,关键在于“皆得宫外不传之妙”。
因巧饰和拙写不同,诗、文、调三者则有差异。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诗太拙则近于文,太巧则近于词。
宋之抽者,唐文也;元之巧者,皆词也。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画松杉松柏,立势大约相类,枝皮用笔不同耳。
涉笔须要有拙处,有巧处、若一味屈曲蟠旋取势,便入俗格。
当思巧以取奇,拙以入古。
牌主张用笔巧拙结合,以巧笔取新奇,以拙笔求古朴。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