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性灵】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是指创造和支配万物而又内在于万物本身的生命根源,包括性情、精神、灵智、生命力等诸因素。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列,称为三才之一,就在于人作为审美主体的本身钟聚着性情、灵智,富有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梁书·文学传论》:“尖文者,妙发性灵,独拔怀抱。
”说明艺术美的创造,是由于独特的性情和精神的巧妙抒写,明代公安派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袁宏道《序小修诗》:“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菲从自己胸中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倾刻千宫,如水东注,令人夺魂。
”不受他入格套限制的抒写性灵的作品,有陶冶性灵的作用,即可以娱养、化育性情,丰富精神生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文章》,“夫文章者,….陶冶性灵,从容观讽谏,人其滋味,亦乐事也。
”梁钟嵘《诗品》评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
”唐杜甫也认为诗可以娱情养性,排解忧闷,他布《解闷十二首》之七中吟道:“陶治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
”清王夫之注:“此理体验乃知之。
于有而可不碍其未有,于未有面可以为有,非见见闻闻之所能逮。
惟性则无无不有,无虚不实,有而不拘,实而不滞。
故仁义智,求其形体,皆无也,虑也;而定为体,发为用,则皆有也,实也。
耳之聪,之明,心之睿,丽于事物者,皆有也,实也;而用之不测,则无也,虚也。
至诚者,无而有,虚而实者也,此性之体撰为然也。
视之而见,听之而闻,则谓之有;目穷于视,耳穷于听,则谓之无;功效可居,则谓之实,顽然寂静,则谓之虚。
故老氏以两间为素,释氏以法界为梦幻,知有之有而不知无之有,知虚之虚而不知虚之实,因谓实不可居而有为妄。
”不仅对“有”与“无”、“虚”与“实”作了准物主义的解释,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通关系,还批判了道释唯心主义思想。
所谓“知有之有而不知无之有,知虚之虚而不知虚之实”,意思是说,道释唯心主义者仅仅根据感觉器宫(耳、目)的直觉来判断物质世界的“有”、“无”,就不可能理解到“虚”、“无”中存在着真实的物质性的东西,因构成万物的“气”是不易直觉的。
“有无”这对范畴,早见于老庄的著作。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齐物篇》,“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夫始关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来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魏晋何晏、王弼作了继承和发展,“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晋书·王行传》)。
他们所说的“无”,实质上是指他们理念中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性灵与学力二者是不可偏废的,清陈仅《竹林答问》,“性灵,即性分也。
学诗者有天资颍悟出乎便高者,是性分中宿世灵根。
摩诸所谓‘宿世本词客,前身应画师'。
沧浪所调‘诗有别趣’。
此种人学诗最易,然往往缺于学术,转至自误。
其由学力进者,多不能成家,以性情不相入也。
故两者必相须而或。
”不仅对性灵作了解释,而且认为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诗人,偏重于性灵,只强调天资而不注重后天的学力,或者只偏重于学力,而不重视性情的自然抒发,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应方求性灵与学力相辅相成。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