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指文艺具有能改变社会风气、习俗的审美功能。
战国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指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可以深深地感动人,可以改变社会风气和习俗。
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荀子《乐论》)乐与礼结合进行教化,才能收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巨大效果,肯定音乐(文艺)的社会功用早在孔子那里已非常明确。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君子修身从学诗话始,通悟礼乐,最后完成于乐。
《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也是肯定了文艺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其中就包含着文艺可以“移风易俗”的观点。
文艺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作用于人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从而发挥移风易俗—一影响整个民族性格的社会功用。
儒家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社会功用的观点影响深远。
汉《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摩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魏晋时代阮籍《乐论》,“故律呂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奏之国丘而天神下,奏之方岳而地祗上应,……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
”嵇《声无哀乐论》,“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
”古希腊人对文艺作品在道德教化方面的审美功用也有明确的认识。
柏拉图攻击诗歌与悲剧,而赞美音乐,认为诗歌悲剧“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而有音乐修养的人,则“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和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美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理想国》卷三)柏拉图从正反两方面看到了文艺所具有的“移风易俗”这一审美功能。

为您推荐

和畅

和畅:【和畅】与感情溃激的悲壮美相对,指作品具有平和杨顺的轻柔之美。 清潘德與《养一斋诗话》卷十,“陶公诗最天机和畅,静气流溢,而其中曲折激法处,实有忧愤沈郁、不可一世之概。 不独于易代之际,奋欲图报,如《拟古》之“枝..

感动心牌

感动心牌:【感动心牌】指美感特征。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大约飞扬峰兀之气,峥嵘飞动之势,一气喷薄,真昧盎然,沈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 杜公也。 ”就是说杜甫的诗具有雄健深厚的..

道:【道】秦诸子各流派共同使用的一个能代表宇宙本体与自然社会规律的概念。 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力倡道,使道的哲学内涵中包孕了某些美学的意蕴。 “朴”同.“真实”、“自然”、“无道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先道的审..

燥润

畅神

畅神:【畅神】借指审美观赏可以给人带来身心上的愉快。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源,“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 不违天动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晓,云林森,圣贤膜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 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神..

和:【和】条伶州鸠说。 因论及的对象、范围和论者的审美观不同,其具体所指,时有变化。 要不伤触入。 其实《三百篇》中有骂人极狠者,如‘胡不遗死"、‘豺虎不食’等句,调之乖戾可乎?盖骂其所当骂,如敲补加诸盗贼,正是人情中..

巧:【巧】“巧”与“拙”。 意思相对,古代美学中的一对范畴。 起初多用于品评人物,指人物性格的灵巧与笨拙。 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谢音乐,曲度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