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朴】指朴实、朴素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风格。
它的含义和用法主要有三种:①指品格的纯朴,敦厚。
《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朴。
”《老子·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天运》“吾子天下无失其朴。
”《庄子·马蹄》“同手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失。
”《荀子·王霸》:*农夫朴而寡能。
”实。
《老子·十九帝》,见素抱朴,少私赛欲。
”《庄子·天地》,“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
”《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朴。
”引申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国道,强为之名火。
”《管子·内业》,“凡道,根无整,无叶,无荣,万物以生,秀物以成,命之日道,”《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庄子则集道之大成,他着重从道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上论道,从而使道具有某些审美意味。
①从恍惚神秘特征中引申出审美表现形式的朦胧美,含美。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的恍惚特征,《庄子+知北游》,“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博之而不得。
”表现了道具有审美的神、韵趣、味,表现出朦胧,含着,隽永、蕴的审美特征。
“②从道具有超越时空的威力中引申出审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和多变性。
庄子继承老子的“天下皆调我道大”(《老子·六十七章》)而发挥,“吾师乎1吾师乎!螯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此所游已!”(《庄子·大宗师》)“以道观离,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庄子·天地》市②指表现方式的自然,直率,真③指天地万物的原始状态。
《老未经人为加工的自然形态。
汉代王充《论衡·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
”为”等概念意思相近,因而具有这些概念所表现的审美特征。
后世“朴”多用于艺术审美要求中,与雕琢、浮华、艳丽、纤被柜对。
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列举的“自然”、“实境”、“冲淡”等审美风格意境,就是对“朴”的进一步发挥。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