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冠博带

峨冠博带:【峨冠博带】又称高冠博带、峨冠大带,指古人戴着高高的帽子,束着宽宽的带,是一种比较高贵威武的装束。
《墨子·公孟篇》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錾剑木盾,以治其网,其国治。
”这里指齐桓公穿着考究威严,对臣民有震慑之力量,故治理国家很好。
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恰才書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门外有一先生,高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殊相探。
”明屠隆《文论》,“贾、马之文,疏朗豪宕,雄健隽古,其苍雅也如公孤大臣,庞眉华美,峨冠大带,鹊立殿庭之上,而非若山夫野老之然清枯也;其范艳也,如王公质妃,珠冠绣服,华轩翠羽,光采射人,而非若妖姬艳娼之翩轻妙也,“这里形容男子的高贵威武的打份用“峨冠大带”,形容女工的华贵秀美用“珠冠绣服”。
冠者,原意指少年。
《论语·先进》,“幕卷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号,咏而归。
”后则君子必冠。
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坊。
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
君子始冠,必视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情漫之心,而行于进德修业之志。
是故服不成象而由心不变……孔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
”又屈原《离骚》中有,“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诗人用与众不同的奇装异服来表现其出污泥而不染的离洁情操和伟大志向。
篇》,“东首,加朝服,拖绅。
”杨伯峻注:“绅是東在腰间的大带。
束了以后,仍有一节壁下来。
”故称拖绅。
腰带后来除作束腰外还有装饰作用。
古代服装没有钮扣,一般用丝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带有两种形制,种以丝织物制成,用来束衣,名叫“大带”,或叫“绅带”。
仕臣为申士,就是由此引申而来,意思是具备了系播的资格。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用来系拌成挂佩;名叫“革带”。
至春秋战国时期,革带的用途更为广泛,尤其是胡服被汉人采用后,革带的制作也日益精巧,通常在上面镶嵌着许多金银珠宝,用以装饰,名叫“约络带”。
带的二端,还用专门的钩子联结,名叫“带钩”。
所谓“满堂之座,视钩各异”。
腰带发展到了这种舞时穿的姆衣称霓裳羽衣。
姆服用孔雀羽毛制成。
其服始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后来继续流行。
明郑蜗《津阳门诗序》,“又令宫妓梳九骑仙臀,衣孔翠衣,倔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
曲终,珠翠束带,古已有之。
现代,其装饰意味更浓了。

为您推荐

鼓舞者

鼓舞者:【鼓舞者】指跳鼓舞的入。 《淮南子·修务训》:“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骋驰若鹜。 ”鼓舞,盛行于两汉时的一种舞蹈,以鼓音为节奏。 这里对鼓舞者轻盈的体态、枭娜..

音:【音】这一概念,常见于我国古代音乐美学论文中,其含义有:此,那么音乐美就有一定标准。 《国氏春秋·仲夏纪·适音》,“衷音之适也。 ”衷音,和平之声。 认为只有中正平和的音乐才是美的。 与此相反,道家蔑视音乐的社会功利..

七盘舞

七盘舞:【七盘舞】汉代流行的一种非常优美的舞蹈,在地上分两行排列七个鼓,人在鼓上舞,单人舞与群体舞交错进行。 汉张衡《七盘舞赋》日,“历七盘而展踝”、“般鼓焕以骈罗”,这只是简单地说明七盘舞的跳法。 王粲的解说则进..

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br>[大音希声

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 [大音希声:【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 [大音希声】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原指最完美的、理想的音乐,是体现“道”的音乐,是音乐本..

声歌各有

声歌各有:【声歌各有】指明歌曲是有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的人,应该唱适合自己的歌曲。 《乐记·师乙篇》,“子贡见师乙而向秀,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 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

说书

说书:【说书】又称“说话”,用口语来叙述放高节和描摹人物的一种艺术,能愉阅听众,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张岱《淘梦忆·柳敬亭说书》云、南京子“善说书,一己说书一回。 .余兵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专大异。 其描写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