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C.

    伯恩斯坦,C. :

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1968年,入读哈佛大学哲学系,研究语言哲学与文艺美学的内在关系。1978年,他与B.安德鲁斯合编《语言诗》(L=A=N=G=U=A=G=E)杂志,被视为语言派诗歌的起点。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杂志共出版了13期,促使美国诗坛逐渐接受语言派诗歌。自1989年,伯恩斯坦长年在布法罗大学担任教授。2003年开始,他任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席教授。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疯人院》(1975)、《分解》(1976)、《诗学正义》(1979)等一系列诗集的问世,伯恩斯坦的实验诗歌创作开始引起诗歌界的关注。《语言诗》杂志的刊行进一步扩大了语言派诗歌的影响。伯恩斯坦不仅是一位相当高产的诗人,而且在诗歌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活跃,围绕语言派诗歌的创作理念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文章。他的理论阐发推动了语言派诗歌的发展。

作为一名先锋派诗人,伯恩斯坦非常重视艺术跨界和新媒体的重要性,积极从视觉、音乐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诗歌创作的营养。在布法罗大学工作期间,他与人合办“电子诗歌中心”,就职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又创立起诗歌音频档案“宾大之声”。多年来,伯恩斯坦先后获得古根海姆、国家艺术基金等基金会的学术资助,并于2006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伯恩斯坦受早年学习语言哲学的影响,以展现诗歌语言的“物质性”为核心创作理念。他在诗歌中经常刻意扭曲、拼贴、重组语法序列和语义逻辑,加之与视觉、音乐等艺术元素的杂糅,来消解语言与经验世界隐喻关系的固化,从而实现向读者显现语言本身物质性的目的。这种非再现诗学理念最初令部分批评家将语言派诗人误解为新一代形式主义者。伯恩斯坦认为,追求语言革新的本身就是作家政治立场的显现,是一种干预话语政治的抵抗式书写。这种观点与后现代语言伦理观一脉相承。尽管伯恩斯坦的笔下并不乏清新、睿智的作品,但多数作品由于过于哲思化、陌生化而令读者望而却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您推荐

阿蒙斯,A.R.

阿蒙斯,A.R. : 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怀特维尔。幼年随父母在当地一家烟草农场上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美国海军,随军驻守南太平洋。二战后,他先是进入威克弗利斯特学院学习生物学,毕业后进入加州大..

威尔奇,J.

威尔奇,J. : 生于蒙大拿州布朗宁。祖辈有爱尔兰人血统,父辈属于印第安黑脚族分支,自幼在居留地长大。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们举家迁居明尼苏达州的明尼安那波利斯市。1965年,他在蒙大拿大学获学士学位,此后..

斯特兰德,M.

斯特兰德,M. : 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一户犹太裔家庭。成年前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等多国生活过。1957年,他自俄亥俄州安提奥克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绘画。1960~1961年,他..

鲁凯泽,M.

斯凯勒,J.

斯凯勒,J. : 生于芝加哥。幼年在纽约州度过,后就读于西弗吉尼亚州的贝瑟尼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凯勒在北大西洋战区的一艘驱逐舰上服役。1947年退役之后,他先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进修,随后来到..

梅里尔,J.

梅里尔,J. : 生于纽约。父亲为美国金融行业巨擘。梅里尔家境富裕,自幼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1943~1947年,他就读于阿默赫斯特学院,其间曾短期从军服役。大学毕业之后,他曾在巴德学院短暂任教,辞职后旅居欧洲..

厄德里克,L.

厄德里克,L. : 生于明尼苏达州小福尔斯。北达科他州龟山齐佩瓦部族成员。外祖父曾是龟山齐佩瓦部族首领,母亲是齐佩瓦族与法裔的混血后代,父亲则是德国移民后裔。厄德里克少年时代跟随在北达科他州沃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