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T.

    莫里森,T. :

生于俄亥俄州罗雷恩镇一工人家庭。曾就读于华盛顿特区的霍华德大学、康奈尔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起在多所大学教书,1964~1984年,在蓝登书屋出版公司担任编辑和编审,随后又陆续在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在大学里受到的英语和古典文学的正规训练拓展了她的视野,作为一个美国黑人妇女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她的创作空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70)讲述了年仅12岁的小女孩佩科拉一年间的遭遇,她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长得丑,盼望能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小说通过描写在白人文化冲击之下黑人心灵的扭曲告诉读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秀拉》(1973)对黑人女性生活的洞察更进了一步:佩科拉追逐那些将她引向毁灭的价值观,秀拉则与她形成鲜明对照,她一生无悔地寻找自我、发掘自我。《所罗门之歌》(1977)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欧美浪漫传奇文学、个人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探索人生的哲理及意蕴。《柏油孩》(1981)塑造了一对固守各自文化信念的黑人男女青年,他们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以及黑白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宠儿》(1987)、《爵士乐》(1992)以及《乐园天堂》(1998)构成“三部曲”,对百年来美国黑人历史进行梳理,叙写美国黑人生活经历这一中心主题,试图切入到美国种族问题的深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去探索黑人的生存状况。这些作品发表后,连连获得好评和奖项,如《所罗门之歌》相继获得当年的最佳小说和次年的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奖,《宠儿》获普利策奖等。进入21世纪,莫里森笔耕不辍,《爱》(2003)性别、种族和文化的角度对爱进行严肃的思考。《慈悲》(2008)将故事时间设定在北美殖民地初期,围绕心灵自由主题,展示当时肤色并不是判断一个人受奴役与否最主要的标志,说明黑人与美国奴隶制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家》(2012)探讨了作为黑人生存空间的“家”的丰富内涵,歌颂了黑人社区对黑人文化的维护和其强大的疗伤功能, 物质意义上的房子缺乏爱时不能成为家,是爱让心灵安顿,让黑人个体获得家庭的温情和精神的成长。《上帝救助孩子》(2015)关注超越了种族界线的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问题,具有当下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最蓝的眼睛》中译本

莫里森视写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在作品中凸显性别、种族、文化,以充满诗意的文笔描绘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对立与错位、排斥与融合、冲突与影响的复杂关系。她写小说,不仅仅止于模仿和再现生活。通过创作,她重构历史,在现实和想象的世界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创作手法上,对于幻想、神话典故的运用,其文字所表现出的富有诗性的张力,使小说具有一种厚重感,充满了活力和神韵。1993年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为您推荐

辛克莱,U.

辛克莱,U. : 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卒于新泽西州邦德布鲁克。祖上是名门贵族,传到他的父亲时,以卖酒为生,收入微薄,家境已经破落。后全家迁居纽约。他一边工作,一边求学,先后在纽约市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

《洪堡的礼物》

《洪堡的礼物》 : 贝娄为《洪堡的礼物》签名小说以两位美国名作家为主线,探讨了美国文化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主人公洪堡的歌谣集在20世纪30年代问世,曾经轰动一时,博得艾略特的赞赏。他的声望..

《拉格泰姆时代》

《拉格泰姆时代》 : 《拉格泰姆时代》封面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纽约市,主要线索是黑人乐手科豪斯驾驶福特T型车去参加演出时,途中遭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消防队队长康克林无理拦截,新车被无端砸坏。科豪斯试..

奥齐克,C.

沃克,A.

沃克,A. : 生于南方佐治亚州伊顿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8岁时,一只眼睛被打瞎。高中毕业后,靠残疾奖学金得以去亚特兰大的斯佩尔曼学院读书,后转到纽约的萨拉·劳伦斯学院。当时学校里的课程根本不涉及黑人文..

决意派

决意派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法裔加拿大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试图摆脱英国和美国的影响,成为一个有独立语言文化的政治实体。这种要求在20世纪60年代魁北克政治、经济形势..

李昌来

李昌来 : 生于韩国首尔,3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在纽约长大。1987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英文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华尔街从事股票分析工作一年,后发现自己对写作更感兴趣,于是进入俄勒冈大学学习创作,1993年获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