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阶

品阶:

古代国家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品和阶原来是两个概念,将官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如一品、二品、三品等;以某些称号来表示官员应享有某一级别的待遇,称之为阶,通称为阶官,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官员正式以品来表示等级高低,始于魏晋时期。此前,官员的等级标志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西周有所谓“九命”,从九至一,所享受的待遇依次递减,官员的等级也随之降低。汉代则以官俸的多寡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官俸皆以米计,如丞相为“万石”级,九卿为“中两千石”级,京兆尹(长安市长)、刺史、郡守等为“两千石”级,就是以禄米的多寡来表示等级的。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如丞相、大将军等;九品最低,如县令。隋唐时期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再分为上下二阶,这样九品就共有三十级。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分正从,共十八级。九品以内的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官称为“流外”,或称“未入流”。品级的不同,官员在服色、车轿、仪杖、礼仪等方面享受的规格也不同。如唐代规定,五品以上衣紫,六品以上衣朱,七品以上衣绿,九品以上衣青,不用介绍,官员的等级就一目了然。正式以阶官来表示官员的身份级别,则始于唐朝。此前,历代都有一些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如特进、光禄大夫、中散大夫等,叫做散官。散官实际上是荣誉称号,只是某一级待遇的标志,而没有具体实职,类似现代的“调研员”之类。唐王朝便将前代的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相应的品级,作为文武官员的队官名称,如文官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正三品称“青紫光禄大夫”等;武官从一品称“骠骑大将军”,正二品称“辅国大将军”,从二品称“镇国大将军”等。宋代以后,历代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为您推荐

浴佛节

浴佛节:释迦牟尼的生日,故又称“佛诞节”,在农历四月初八。传说,净饭王太子诞生后就能站立,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意思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他走动时,步步生莲花,这时,天降九龙(或说二龙)吐水,为其浴身。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一天..

三代

三代:儒家推崇的盛世,即夏商周三代。其实,夏商不过是部落联盟,周也不过是诸侯的宗主国,与秦汉以后大一统的王朝并非一回事,但儒家却将其美化为天下一统的王朝,夏禹、商汤、周文王被尊为帝王的典范,合称“三王”。取法三代,便成..

称谓

称谓:人际交往中的称呼。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礼节,但以中国人的称谓礼节最为复杂、最为微妙、最有特色。上下之间、长幼之间、平级平辈之间、亲疏之间、远近之间以及各种盘根错节、转弯抹角的关系之间,都有一套一套的称..

富国论

科举

科举:隋唐以后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科举的意思,就是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分为定期举行的常科和临时设置的制科两种。汉魏六朝时期,曾先后实行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两者都是以基层推荐为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弊窦丛生。..

诸子

诸子:先秦至汉初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诸子是春秋以后才产生的私学,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力政,学者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便形成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只列举了阴..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原是古部落名,生活于西北一带,据《史记·秦本纪》,秦是颛顼的后裔,舜赐姓嬴氏。西周孝王时,因嬴氏善养马,封为“附庸”,以秦(今甘肃张家川东)作为封地。传到秦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