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虽然发轫于1919年,但是儿童文学并没有随着文学的发展步伐逐渐成长。
在国家独立前的三十多年里,要选出具有本地色彩和属于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实如凤毛麟角。
建国前,马来西亚(当时称为马来亚)的中小学教材,几乎全部是取自中国,而图书馆所收藏的读物,也大多是中国和香港地区的书刊。在出版业还不发达、儿童文学未受重视,以及英殖民主义对马华文学诸多压制的情况下,华文儿童文学未能正常发展是可以理解的。
独立后,马华文学虽有一段比较蓬勃的时期,出版物也增加了;但是对于儿童文学的推动和发展却显得不够积极。
这除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被忽略之外,马华作家视儿童文学为“小儿科”,不愿作出贡献,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文学史家方修曾经指出:1920年便有类似儿童文学作品出现于马华文坛;不过,像金丁和乳婴的一些作品在创作时的对象并不是儿童。
根据马华文学史料,1924年11月8日创刊的《儿童世界》,应是最早的马华儿童文学期刊了。主编海外散仙所发表的《开场白》也道出了他的心声:“……新天地发现了。是无机械、无虚伪、无欺诈;惟有诚恳地、纯洁地、天真烂漫地,处处充满着爱,多么光明可爱的呀!在哪里?在哪里?儿童世界!”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编者对儿童文学的期望。
到了1936年,林汝藩曾在中华晨报主编《儿童晶报》;而后《儿童晶报》由怡保光明书局出版发行。在内容方面有小说、童话、连环图画、读者园地和时事新闻等。不过,这份儿童刊物所刊登的文章,有很多是儿童所看不懂的。
可见,在这段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并不很正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出版物。这类读物的内容适合少儿阅读,不过在文字的应用上,还不完全属于儿童文学。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的前身)独立了!华文教育一度欣欣向荣,可惜却没带动儿童文学的发展。
当时,学校的主要读物来自香港和台湾。大量廉价的儿童书刊的涌入,几乎把马来西亚的儿童文学淹没。
不过,在六十年代初期,好些本地编写的图书出版了,如李凯的《鸡啼》(寓言集)——马来半岛文化社出版(1960);易孟丽的《无敌霸王》(马来民间故事)——世界书局出版(1961);谷衣的《马来亚的传说》(民间传说)——上海书局出版(1961);詹熊的《婆罗洲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集)——青年书局出版(1962);年红的《黄瓜公主》(民间故事寓言合集)——维明公司出版(1962);马汉的《鳄鱼王子》(传说)——世美图书公司出版(1962);严凯的《长须伯的故事》(传说)——上海书局出版(1962);丁娜的《竹棍子》(马来民间故事)——上海书局出版(1962);谢倬荣的《顽童闹学记》(儿童小说)——新马文化事业公司出版(1963);黄蜂的《寓言集》(1964)……等都可被列为儿童文学作品,因为这些图书出版的对象,都是中小学生;而在内容方面,也比较能吸引少年儿童,只是在创作手法上,仍处于探讨和摸索的阶段。
由于马华文学读物的滞销和市场的局限,马华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挫折,而儿童文学也同样地陷入了低谷。
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马华文学都一直受到局势和政局的影响,趋向沉寂。这点自然导致原已枯萎的儿童文学幼苗,进一步受到摧残,显得毫无生气。
南马文艺研究会的成员:年红(会长)、梁志庆(秘书)和方理(财政)曾在七十年代初期,为生活出版社编辑《儿童报》(周刊);这份8开纸12版的少年儿童杂志,不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同时也经常刊登本地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童诗、寓言、儿童小说、教育剧本及学生习作等。当时,另外两份儿童刊物《知识报》和《好学生》则比较侧重于剪报和学生习作。
南马文艺研究会编委会进一步在1976年为东方文化机构有限公司编辑了《学生剧场丛书》(十二册);在1977年为泰来出版社编辑了《泰来儿童丛书》(十册),并获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学奖。接着,南马文艺研究会先后出版和编写了儿童文学创作数十本,包括《南文会少儿丛书》第一、二、三辑(共30本),《彩虹少儿丛书》第一、二辑(共20本),及《小卡车》(儿童小说集)等,成了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发展的主力。
其他投入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及出版的机构有长青贸易公司,闪亮出版社,南洋商报和好读者出版社等。
长青贸易公司由作家马汉担任主编,在八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发展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先后出的少儿丛书有:流芳的《金色的马》、马汉的《作文并不难》、李明之的《没有牙齿的旅人》、马汉的《怒海余生记》和《西马游踪》,以及年红的《小飞侠》等。闪亮出版社由小说家雅波负责编务,除出版童诗集外,也主办童诗创作比赛。
南洋商报编印的《青苗》周刊,则属比较有份量的少儿刊物。
此外,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的董总出版局所编印的《中学生》月刊,虽然比较注重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然而,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刊登上,也有所顾及。
目前,仍积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并不多,这些能够献身于儿童文学的作家,大部分是在教育界服务。他们除了要把被视为“小儿科”的儿童文学带向社会、人群,也决定要把“爱心”和“童趣”献给千千万万的儿童!这群充满了干劲儿,默默在耕耘的作家是:流芳(陈孟)、谷衣、马汉(孙树欢)、梁志庆(梁田)、爱薇、碧澄、艾斯、马仑(梦平)、文戈、方理(张慎修)、曹莽……等等。
马华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是朝向出版方面进军。通过报章的文艺副刊发表作品不但引不起文艺界的重视,阅读对象(少年儿童)也可能失之交臂。
从近十年的出版计划中,南马文艺研究会编印的少儿丛书已成功地打开了市场,并顺利地被带进了学校图书馆;《南文会少儿丛书》能一版、再版,可作其他有志从事儿童文学出版事业的人士的借鉴。
独立了33年,马来儿童文学在政府的资助和国家语文局的推动下,已收到了预期的成果;而华文儿童文学却仍在华人社会和文教界的忽视下停留在发芽阶段。
除华文儿童文学外,用英文、马来文写作的儿童文学,在当局的扶植下也有了个良好的开端,如1975年两卷本《亚洲民间故事》,几次用马来语出版。此外,还出版了札依奴丁·贾未尔的《小鳄鱼的爱好者》和《掉队的乌鸦》。
八十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由于在儿童中出现了广泛的阅读兴趣,一般家长也已意识到阅读之余启迪儿童智慧的重要性,民族基础教育兴起,许多从事成人文学创作的作家也积极投身到儿童文学领域中来,如阿吉·基玛德、奥特曼·普特、沙希丹·穆德·诺、纳泽尔·哈欣姆·穆罕默德、玛娜·西卡纳、阿尔曼·沙尼等都为孩子们创作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