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说之一。关于平上去入四声的起源主要有八说:(1)孔广森囿于自己的山东方音,认为上古无入声,而有两去声,一是长言之去声,一是短言之去声,后来在齐梁时代,短言之去声变成入声,遂成中古四声。(2)段玉裁根据先秦两汉乃至魏晋诗歌中平仄通押,去入通押的现象,认为上古有平上入声而无去声,到魏晋时代上、入声多转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四声大备。(3)江有诰、王念孙、夏燮根据《诗经》“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的现象,认为上古实有四声,只是少数字的声调与后代略有不同而已,如中古去声字“讼、化、震、患”等上古为平声字。依此说,则四声无所谓“起源”。(4)黄侃《音略》、《诗音上作平证》根据《诗经》上声往往与平声押韵,认为不但古无去声,而且古无上声,古音只有平入两声。依此说,则四声起源于平入两声。(5)陆志韦《古音说略》以为上古有平、上、长去、短去、入声五声,长去声通平、上声,短去声通人声,以后长去和短去合并为去声,成为中古四声。(6)王力《汉语史稿》、《汉语语音史》认为上古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促两类又各分长短两调,舒声没有〔p〕、〔t〕、〔k〕韵尾,促声有〔p〕、〔t〕、〔k〕韵尾。以后舒长变为中古平声,舒短变为中古上声,促长变为中古去声,促短变为中古入声。另外,王力又有补充意见,认为中古阴声韵少数去声字也来自平、上声,阳声韵去声字都来自平、上声。(7)杨剑桥《上古汉语的声调》根据《诗经》音和两汉音声调的分布情况,谐声字的声调表现和汉藏语言比较,认为谐声时代汉语声调分为A、B两大类,到《诗经》时代A类分化出平上去三声,B类分化出去入两声,合并为中古四声。(8)奥德里古尔、蒲立本和梅祖麟等根据古藏语、古汉越语、古代佛教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等材料,认为汉语的声调也象藏语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促使这一过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复辅音声母和韵尾的大量失落。经考证,他们认为中古去声来自上古的〔s〕韵尾,中古上声来自上古的〔P〕韵尾。汉语脱落韵尾而产生声调的演变大约发生在秦汉魏晋时期。
四声起源说(语言)
四声起源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