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起源说(语言)

四声起源说(语言):

音韵学说之一。关于平上去入四声的起源主要有八说:(1)孔广森囿于自己的山东方音,认为上古无入声,而有两去声,一是长言之去声,一是短言之去声,后来在齐梁时代,短言之去声变成入声,遂成中古四声。(2)段玉裁根据先秦两汉乃至魏晋诗歌中平仄通押,去入通押的现象,认为上古有平上入声而无去声,到魏晋时代上、入声多转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四声大备。(3)江有诰、王念孙、夏燮根据《诗经》“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的现象,认为上古实有四声,只是少数字的声调与后代略有不同而已,如中古去声字“讼、化、震、患”等上古为平声字。依此说,则四声无所谓“起源”。(4)黄侃《音略》、《诗音上作平证》根据《诗经》上声往往与平声押韵,认为不但古无去声,而且古无上声,古音只有平入两声。依此说,则四声起源于平入两声。(5)陆志韦《古音说略》以为上古有平、上、长去、短去、入声五声,长去声通平、上声,短去声通人声,以后长去和短去合并为去声,成为中古四声。(6)王力《汉语史稿》、《汉语语音史》认为上古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促两类又各分长短两调,舒声没有〔p〕、〔t〕、〔k〕韵尾,促声有〔p〕、〔t〕、〔k〕韵尾。以后舒长变为中古平声,舒短变为中古上声,促长变为中古去声,促短变为中古入声。另外,王力又有补充意见,认为中古阴声韵少数去声字也来自平、上声,阳声韵去声字都来自平、上声。(7)杨剑桥《上古汉语的声调》根据《诗经》音和两汉音声调的分布情况,谐声字的声调表现和汉藏语言比较,认为谐声时代汉语声调分为A、B两大类,到《诗经》时代A类分化出平上去三声,B类分化出去入两声,合并为中古四声。(8)奥德里古尔、蒲立本和梅祖麟等根据古藏语、古汉越语、古代佛教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等材料,认为汉语的声调也象藏语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促使这一过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复辅音声母和韵尾的大量失落。经考证,他们认为中古去声来自上古的〔s〕韵尾,中古上声来自上古的〔P〕韵尾。汉语脱落韵尾而产生声调的演变大约发生在秦汉魏晋时期。

为您推荐

汉语音韵学研究(语言)

汉语音韵学研究(语言):指汉语历史语音的研究。可分五个阶段:(1)周秦两汉时期。古人开始运用声训、读若、直音等方法审辨和注释语音,并且已经知道语音有高低、长短、疾徐的变异和各地方音之间语音转变的关系。但这一时期..

形态构拟学派(语言)

形态构拟学派(语言):现代音韵学派之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主要人物有蒲立本、包拟古、许思莱、梅祖麟等。该学派主要运用历史比较法,全面而深入地进行汉藏系语言的比较,不仅系统地进行早期上古汉语的语音构拟,而且..

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和改革(语言)

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和改革(语言):文字学史研究内容之一。1949年前中国十几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三十几个民族没有文字。1949年后,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科事业,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具体需要、客观条件和本民族自愿..

民族文字发明传说(语言)

汉字发展民族性论(语言)

汉字发展民族性论(语言):汉字学说之一。申小龙《汉字改革的科学性与民族性》、《汉字的特点及其归宿》等文提出,中国文字改革理论所依据的西方语言的文字音义关系原则及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得出的关于世界文字发展的规律不..

兰亭序真伪之争(语言)

兰亭序真伪之争(语言):汉字问题讨论之一。1965年,郭沫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兰亭序》系后人伪作,从而在学术界引起一场讨论。晋代是否存在《兰亭序》那样的字体,楷书和行书究竟成熟于何时..

杨树达古文字研究(语言)

杨树达古文字研究(语言):*杨树达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有关文字学的重要着作就有五六种之多。他曾留学日本,在治学方法上受到欧州近代文字语源学的影响,又吸收了清代考据学特别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研究方法与学术成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