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同字为训”。异字为训用与被训释字不同的字作训释字来训释字义。如《诗·召南·何彼矣》:“王姬之车。”郑笺:“之,往也。”
本字为训(语言)①
本字为训(语言):
即“同字为训”。异字为训用与被训释字不同的字作训释字来训释字义。如《诗·召南·何彼矣》:“王姬之车。”郑笺:“之,往也。”
因声求义(语言):训诂方法之一。通过分析音与义的相互关系及声音变化的轨迹来探求词义。从汉代起,文字学家与注释家就关心到声音这个重要因素。《说文》、《释名》、《方言》等书大量运用声训,注疏中以音别义的条例甚多。..
形训(语言):也叫“以形为训”、“因形为训法”。与声训、义训并列。①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字(词)义的方法。如《说文》:“命,使也。从口令。”通过分析“命”的字形结构,从而解释“命”的意义为“使”。采用形训之法,有助于..
互训词(语言):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互相训释过的词。包括两种情况:(1)单词互训。如《说文》:“造,就也。”《礼记·王制》注:“造,成也。”《尔雅·释诂》:“就,成也。”《说文》:“成,就也。”“造”、“就”与“成”为互训词..
训释(语言):洲与释的合称。指古代训诂书注释书中的解说。训释的主要内容是对词义的解释和对文意的解说。对词义的解释包括:(1)对本义和引中义的解释。⑵对概括义和具体义的解释。(3)以今语释古语。⑷以通语释方言。(5)..
舌齿音比例式(语言):音韵学术语。高本汉在研究中古汉语声母时,接受了商克关于舌音与齿音关系的比例式: 其中齿音有三套,舌音只有两套,又齿音精、照一组还出现于三等韵中,与舌音并不成完全的对应比例。此外,喻世长提出了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