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文(语言)

变文(语言):

①古书异例之一。主要包括:(1)用字错综。有的为避前后重复或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辞时有意改变某些词语。如《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静言令色”原用《论语》“巧言令色”之文。变“巧”为“静”,是为了避下文“巧”字。有的不变动引文的字眼,而仅为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如《尚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清代王筠《说文句读》云:“《尚书》‘流’、‘放’、‘窜’、‘殛’同意。变词以成文耳。”(2)变文叶韵。如《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传:“天谓父也。”正义:“先母后天,取其韵句耳。”诗中“天”指“父”,不用“父”而用“天”,先言母而后言天,为的是“天”与“人”可以叶韵。②简称“变”。唐代的说唱体文学作品之一。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有散文韵文相间与全部散文两种形式。前者较为常见,对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有显着影响。这些作品至清代光绪年间,始在敦煌石室中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近人所编《敦煌变文集》,辑录较为详备。②*变例字的一种。

为您推荐

传(语言)

传(语言):①注疏体式之一。亦指解释经文之书。解释词语,阐述经义。如《毛诗诂训传》、《韩诗内外传》。有的“传”还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叙述历史事件,对原书作重要的补充。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

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语言)

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语言):声训条例之一。由于声与义同源,声同者义相近,可知声与义是不能分离的。因而在造字之后,字义必然寓之于声。《说文》“鏓”下段注:“囱者多孔,葱者空中,聪者耳顺,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

复文(语言)

复文(语言):古书异例之一。某些词句并列复用。主要包括:(1)同义词复用。有两词复用者、三词复用者。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缮完葺墙以待宾客。”缮、完、葺三词一义。(2)两字义类相同牵连之而复。如《史记·仓公列..

经(语言)

凡会意必以所重为主(语言)

凡会意必以所重为主(语言):形训条例之一。会意字都合二文以上为一字,在这二文或两个以上的文中,字义有所偏重的,便从之以为部首。如《说文·句部》:“句,曲也。从口,丩声。”“句“之所以不入口部而另立一个句部,是因为“拘”..

倒文(语言)

倒文(语言):①古书异例之一。包括:(1)句中倒字。如《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其中“室于怒市于色”为倒文,顺言当云“怒于室、色于市”。(2)倒字叶韵。如《诗·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

凡某之属皆从某(语言)

凡某之属皆从某(语言):形训条例之一。许慎《说文解字》中表明汉字属于某一部首的用语。《说文》将东汉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分别为五百四十部,每部多建一个部首,而同部首的,便说“凡某之属皆从某”。如《说文·一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