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谬补缺切韵》 :
王仁昫,字德温,唐中宗(705~710在位)时人,曾任衢州信安县尉,余皆不详。
《刊谬补缺切韵》约写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该书《序》小注里说:“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全书重点在于补缺,其次刊谬。谢纪锋总结了该书“补缺”的8种情况,是增加韵目、分出冬韵相配上声、为无反切的小韵补出反切、增加小韵、增加字数、增加注释、韵目下增加附注、增加又音和异体字。王仁昫增补了“广”(音yǎn,《广韵》改用“俨”)和“严”(音yàn,《广韵》改用“酽”)两个韵,使陆法言的《切韵》由193韵增至195韵。依照敦煌本、宋濂跋本计算,增加的字约有5000多个。《切韵》原来没有义训的,王书都作了增补,还增加了一些又音、异体字等。 “刊谬”分三类,一是删去重出反语,二是删除无据俗字,三是修正不当义训。这些是最重要的更订。此外王仁昫还归并了一些《切韵》没有归并的小韵,并略微改变了《切韵》的体例,将原来每一纽第一字下先出训释、后出反切、再记一纽字数的做法,改成先出反切、后出训释、再记字数,以便按字音检索。
此书原佚,今所见三种本子都是近代以来才发现的。一是敦煌藏经洞出土本(编号P.2011),学界多简称为“王一”;二是清内府藏本,学界多称为“王二”;三是故宫博物院所收的宋濂跋本,学界多称为“王三”或“全王”。其中“王一”“王二”是残本,并且“王二”经“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内容已经与“王三”有较大不同,属于《刊谬补缺切韵》的修订本。“王三”则是全本,最接近王书原本面貌。过去研究中古《切韵》音系只能依据《广韵》,如陈澧的《切韵考》实则是“广韵考”。而“王三”面世后就成为研究中古音早期音系的重要文献,现当代的几部重要《切韵》研究著作几乎都是立足于“王三”的(如李荣1952,邵荣芬2008等)。“王三”的反切结构、小韵又音、新增音义甚至与《广韵》的差异都具有巨大语音史价值,另外其独特的装订方式在文献学上也有重要意义。
《刊谬补缺切韵》的今人整理本有龙宇纯《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1968)。赵少咸《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记》(2016)、《敦煌掇琐本切韵校记》(2016)、《故宫博物院王仁昫切韵校记》(2016)等也做了一系列校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