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 :
现代具有影响力的汉语教学法体系,当属赵元任1940年为培养军队汉语人才在美国哈佛大学创立的汉语教学方法(以下简称“元任法”)。元任法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是听说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元任法强调汉语结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字)教学,通过一套严格的教学操作,帮助学习者正确、熟练地掌握汉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迄今为止的汉语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教授汉语的有效易行的思路,其基本原则和方法,至今仍为世界各地大学汉语教学所沿用。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开端于1950年,至今大致经历了“结构中心”“结构功能相结合”“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3个大的阶段。
①结构中心阶段,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教学思路综合吸收了当时流行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流派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对汉语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听说读写技能的掌握。这一阶段又先后经历了“翻译法”“相对直接法”和“句型法”3个主要阶段。翻译法主要特点是在课堂讲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时,由专门的教师将内容翻译成学习者母语,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用直接法、听说法进行技能操练。相对直接法直接用汉语教学,只在个别环节,如翻译生词、指点语法时,使用学生的母语。句型法更接近于听说法的做法,以句型为主要线索编写教材,组织教学。
②结构中心阶段,各个阶段都是采取讲练-复练教学模式,即先讲解、介绍语言知识并做初步练习,然后进行集中操练,二者的时间比例为1:1。这个阶段教材的代表作是1958年由邓懿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教科书》。
结构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思路主要受基于功能语言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交际法教学流派的影响。这一阶段的教学在坚持汉语结构的学习和运用的同时,吸收了交际法的教学思路,强调在特定的环境中,正确地运用汉语达到交际目的。在教学安排上尝试由以往的以语法结构为纲,转变为兼顾话语的功能和情景,但仍强调结构上的循序渐进安排和准确掌握。
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分技能教学模式,即将汉语课程由以往的讲练-复练模式,改为综合课(精读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等。这种设课方式,在中国大陆一直延续至今。
鲁健骥等编写的系列教材《初级汉语课本》、刘珣主编的《实用汉语课本》、邱质朴等编写的《说什么,怎么说》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教学思路。
③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思路是在以往的基础上,吸收了国际语言教学界强调语言交际中文化因素的思想,认为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和得体运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思路在强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结构,重点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重视文化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有学者把三者的关系归纳为:结构是正确地运用语言的基础,功能是语言交际的目的,文化是得体地运用语言的条件。这一时期提出的区分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交际文化”和不直接影响准确信息传递的“知识文化”的理论,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已广为国内外汉语教学界认同,被称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导教学法体系”,并随着汉语教学的实践和语言教学理论的演进不断得到丰富。世纪之交以来,又吸收了任务型教学法、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思想的合理部分,发展了这一教学思路的内涵。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在实践上有以下特征:一是分技能设课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中国大陆,初中级阶段主要设有综合课(精读课)、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等。二是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交际练习为主,适当讲解语言结构知识。三是各种课程都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四是把精讲多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五是重视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引进和介绍。上述语言教学思路,也为海外多数汉语教学机构所遵循。21世纪以来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等教材,代表了这种教学思路的新发展。
与一般语言教学流派相比,对外汉语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始终立足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始终把掌握语言结构知识和运用放在首位。第二,始终重视培养汉语运用能力。第三,始终贯彻“用中学”,提倡实践性原则。第四,始终关注国际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兼收并蓄各种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中适用汉语教学的内容,因此学界把对外汉语教学法定位为综合法。
2005年后,中国及境外的汉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国外的中小学汉语教学迅速发展,大大拓宽了广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视野,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正在不断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