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社会语言学

    互动社会语言学 :

它是20世纪70~80年代在交际民族志学影响下发展出来的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属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框架,一般认为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J.J.甘伯兹和社会学家E.高夫曼建立起来。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特定社会或文化语境中语言的使用,包括口头互动、书面交际和网络交际。研究集中在一系列互动特征上,例如语言变体之间的语码转换或文体变换,话轮转换和会话管理,说话和沉默的模式。其研究旨趣集中在如下关系的建构上:讲话人或写作者之间、语言和认同之间、跨文化交际之间、语言和权力之间、语言和性别之间。互动社会语言学有3个关键概念,即语境预设、情景推断和语境线索。其中,语境预设是能推断意义的一种假定的背景知识;情景推断是受语境限制的解释过程,参与者据此了解他人的用意,并回应对方;语境线索是在互动中听者获得的符号或线索,例如韵律或副语言特征,也就是讲话人表示信息形式的系列表面特征。

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定性的,经常从人种学或人类学那里吸收观点。其研究通常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运用交际民族志的方法收集相关语料,以了解当地社区的交际生态,发现和研究同问题相关的交际活动类型,并通过观察和访谈交际参与者,以及与受访者核对自己的理解,以弄清交际者如何解决交际互动中出现的问题、交际时带有怎样的期望和预设。第二阶段,在交际民族志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互动社会语言学家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交际互动进行录音或录像,并把它们转写成“互动文本”。互动文本中包含说话者和听话者进行会话推断所需要的所有提示信息:言语的、非言语的、韵律的、超语言的,等等。

甘伯兹是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奠基人,其观点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伯兹的互动社会语言著作有《会话策略》和《互动社会语言学:从理解的角度研究》。D.谭楠也是互动社会语言学家,其著作是《你怎么也不理解我!》。

互动社会语言学和变异社会语言学同为社会语言学,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前者指出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清语言的真正面目,且强调会话参与者在意义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而后者关注社会宏观结构对语言的影响而忽视交际者的主观能动性。互动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因都研究交际的策略,而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但两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研究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民族讲话人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后者研究常常涉及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交流。

互动社会语言学继承了交际民族志学的研究传统,并创造性地把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对交际的互动研究中,强调在会话层面上把握交际过程的合作性本质,在交际策略方面的研究上自成一派,引起了学术界内外的注意。

为您推荐

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 : 其中的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他的科目(例如地理课、数学课、历史课等)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

英语

英语 : 全世界约20亿人使用英语,占世界人口的1/3。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超过3.6亿,在世界上位居第三,排在汉语和西班牙语之后;英语第二语言使用人数约4.2亿。与其他语言相比,英语分布区域和使用范围最广,被称..

观察者矛盾

观察者矛盾 : 观察者的悖论最早由拉波夫提出。拉波夫认为,社会语言学的目的是要研究人们在不被系统观察下是如何谈话的,而要获得自然的语料调查者又不得不进行系统的观察。拉波夫对观察者矛盾的界定是:..

《语言变异和变化》

顺应论

顺应论 : 由比利时语言学家J.维索尔伦在1987年提出,1999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认为,语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语用学应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观角度出发,研究表达行为方式的语言现象的有关用法,顺应论是其核..

旁遮普语

旁遮普语 : 在巴基斯坦,使用人口有6000多万,而在印度,接近3000万。加上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使用人口,超过1亿。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东北部的旁遮普省和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这两个地区..

《法官语言》

《法官语言》 : 《法官语言》封面作者主要运用 A.N.乔姆斯基 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来论述法官的语言,尤其是法官对立法的解释。 廖美珍主编的《法律语言学译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 L.M.索兰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