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收藏组印(书法)

米芾收藏组印(书法):

米芾在书、画上是领一代风骚的宗师。在篆刻史上,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曾阅沙孟海《沙村印话》云:

“米元章跋褚摹兰亭,连用七印。曰: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此法前古所无,后世亦罕见。世传米氏诸印皆出亲镌。宋人印如欧阳永叔、苏子瞻、子由兄弟,并皆工细,独米老多粗拙。谓其出自亲镌,亦复可信。”

当时对这七方印非常注意,颇思一窥全貌。以后在故宫博物院得见兰亭八柱第三褚遂良摹本后米氏题诗上获见“楚国米亚”“楚国芊姓”“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亚”等,感到十分有趣—以米芾有洁癖、好拜石的奇异性格,作印也是极尽变化之能事;在这七、八方印中,有绝对曲折叠环类九叠文的款式如“米黻之印”“祝融之后”,也有较平易的朱文印如“米姓之印”“米黻之印”,旣有横列也有竪式,似乎在形式取向上有一种不安份的噪动与郁勃之气。虽然就是这几个固定结构,却能变出各个不同造型意识的新格式,早在宋元篆刻刚刚崛起,人们对之还很少有视爲艺术的纯粹想法,米芾一人自认爲有必要动辄七八印,这个举动本身就是证明—倘单求取信,一印足矣,奚用七八爲?至于七八印形貌各有不同,更是出于文人好事的癖行磊举。不是艺术家的优势,或不是米芾这样的文人兼艺术表现立场,很少有人会热衷于如此的无益之举。

纵观这一组印,还有一些特点也不可不提。一是多用朱文而极少见白文,二是边框大率细笔而不取粗边、三是当这组印成套应用时,各印的独特风格之间常常互相辉映,而很少见有单独用其中个别某印者。之所以如此,我想引一段米芾的夫子自道也许最能说明问题并发人深省:“我太祖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仁宗后,印经院赐,经用上阁图书字,大印粗文,若施于书画,佔纸素字画多有损于书帖。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王诜见余家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书史》)

至于他的多印成套应用;是否与他以某印代表书画眞僞或等级的标记?

为您推荐

汉玉印和石印(书法)

汉玉印和石印(书法):玉印和石印始自战国。汉代玉印和石印较之铜印爲少。出土的汉代玉质官印仅见“皇后之玺”印,其余多爲私印,均精巧工整,印钮多爲覆斗钮和坛钮。传世“淮阳王玺”係汉高帝时物。出土时间地点不明,爲淸代陈..

宋内府收藏连珠印(书法)

宋内府收藏连珠印(书法):尝见宋徽宗时代内府装卷,常常是钤印满纸,琳琅夺目。特别是手卷形式,在绫天头、前后隔水、本幅和贉尾纸等位置上,内府各印的钤用几乎成爲一种固定的格式。在金碧辉煌的黄绫、黄绢上;鲜红的印色如满天..

隋唐官私印(书法)

隋唐官私印(书法):隋唐官印传世极少。《隋唐以来官印集成》等印谱中见有“广纳戍印”、“观阳县印”两印,皆朱文,印面约5cm见方,印边和印文笔划同粗细。唐代官印有“鷄林道经略使之印”,“归顺州印”、“东安县印”、“涪..

晋代官印(书法)

汉黄神越章(书法)

汉黄神越章(书法):晋代葛洪所着《抱朴子·登涉篇》中说:“古之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以封泥着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行见新虎迹,以印顺印之,虎即去,以印逆印之,虎即还,带此印以行山林亦不畏虎狼也。不但..

汉吉语印(书法)

汉吉语印(书法):吉语印并非始自汉代,而是早在战国时就有了。因爲古人拜天信神,做事多尙吉祥,在一些印章中不刻姓名,而只刻一些带有吉祥意义的成语,称爲吉语印。后世又发现不少文字较多的、专爲死者殉葬用的祝词印,因内容都带..

战国官玺(书法)

战国官玺(书法):战国玺是战国时期各国玺印的总称。传世的战国玺可分爲官玺和私玺两大类。统治者任命各级官吏颁发玺印,作爲行政权力的凭证,调迁时缴回。我们现在见到的白文官玺有司徒、大府、计官、相邦等;朱文官玺有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