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境 :
《诗格》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格》的三境说,受到佛教境界说的深刻影响。《杂譬喻经》有“神是威灵,振动境界。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之语,《俱舍论颂疏》有“实相之理为妙智游履之所,故称为境”之语。佛教认为,人所具诸种感官“六根”“六识”之所及、所托称作境界,但“一切境界,本自空寂”,境界随着人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外境是人的内识的幻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诗格》改造了佛学的境界,将其引入诗学,以“三”指涉诗人的思想意识统摄物象、境象的具体情形。三境是一个系统的逻辑结构,物境、情境、意境是依次递升的层次序列,贯穿着佛学超脱色境、直达唯识的最高追求,同时强调意境为最高形态,开启了之后三境归一的理论路径。
与物境对应的是写景为主的山水诗,创作方式主要是基于观览、登临和想象的描写,如皎然《诗式》所说:“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但是物境并非对物象的客观呈现,根本目标亦非专门追求形似,而是以诗心统摄、笼罩和驱使的主观境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