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说

    自得说 :

渊源于先秦儒道思想,是贯穿于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历程的核心概念。

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孟子·离娄下》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即君子按照道的要求精进不已,是为了能够有坚持、有依循,达到自得的境地。自得,即自然而然地有所得,是自我的完备与满足。能够自得,居处就能安宁。居处安宁,可以依凭、可以借鉴的就深远无尽;可依凭、借鉴的不可限量,那么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是可以取用的资源,因此君子希望达到自得的境地。孟子讲述的自得,可以理解为修身之道,也可以理解为进学之阶。在不断的修养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有收获,无须刻意谋求。

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庄子·骈拇》中也提到“自得”:“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庄子认为自闻、自见、自得、自适最重要,让自我的天性与自然融合,无需刻意遵守外在的教条,不能为了外在的需求而蒙蔽自我。

自得之后也被引入诗学领域。北宋蔡绦《西清诗话》提出:“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盖格有高下,才有分限,不可强力至也。”作诗要从本性出发,在对外在物情物态的观察中陶冶情怀,体会风光景象,贵在自得自适,才可以作出诗来。自得说强调的是诗情、诗思源于自然,不可刻意索求,以本心本性与自然物态相迎相会。

宋代诗坛重理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江西诗派的风格大行其道,其弊端是脱离形象,拘泥于学问,伤害诗歌的韵味美感。南宋时,诗论家们反思救弊之方,针砭江西诗派,以禅喻诗,如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认为作诗无需依傍古人,更不用一味模拟,应以自己的个性化领悟为主。

明代诗坛复古风气浓厚,屠隆抨击说:“至我明之诗,则不患其不雅,而患其太袭;不患其无辞采,而患其鲜自得也。夫鲜自得,则不至也。”(《鸿苞·论诗文》)针对因袭模拟之风,提倡自得,认为缺乏自得,诗歌就不能到达妙境。徐渭、袁宏道等人将自得明确为见从己出,从胸臆中流淌出来,以自我的语言来写作,重个性,弃模拟,“至于诗,则不肖聊戏笔耳,信心而出,信口而谈。……仆求自得而已,他则何敢知。近日湖上诸作,尤觉秽杂,去唐愈远,然愈自得意”(袁宏道《与张幼于书》)。

清代叶燮、王士禛等进一步发扬了自得说。宋、明、清几代文人使之内涵基本确定为即景会心、自然生发、不刻意、不强求,更不必模拟剽窃,以真情实感为贵。自得说对中国古代文论及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为您推荐

誓 : 誓,即战前动员令,又称誓众、誓师辞。《尚书》“六体”(典、谟、训、诰、誓、命)之一。《周礼·秋官·士师》说:“誓,用于军旅。”《文心雕龙·诏策》云:“誓以训戎。”《尚书》以“誓”为名的有《甘誓..

幽深孤峭

幽深孤峭 :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由于钟惺、谭元春的美学追求和艺术旨趣相同,他们的作品审美风格相近,因此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诗体。这种诗体,以幽深孤峭为基本风格特点,主要通过钟、谭诗作及..

文与道俱

文与道俱 : 道即儒家之道,相当于儒家的伦理观念、义理规范等,既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又具备经天纬地的超验性指导功能。北宋古文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在重视儒家之道的同时,充分注意到文学自身的规律和特..

情境

姚锡钧

姚锡钧 : 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7岁丧母,寄居外祖父家。年12,以第一名考入府中学堂。成绩优秀,毕业后被保送入京师大学堂。以作文优异,受到教授林纾激赏。该校提调商衍瀛亦爱其才,特许其免交膳学等费用。..

清空

清空 : 较突出地表现于宋代婉约词人所推崇的诗词风格。宋张炎《词源》指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推尊的姜夔词是清空风格的代表。清戈载对姜夔的评论进一步阐释了..

作文害道

作文害道 : 语出《二程遗书》卷十八:“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齐大也?’”宋代理学家们重视儒学,排斥文学,甚至认为写文章对道有害。如程颐《答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