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象

    境象 :

通常与意境有关,指诗歌境界中的物象。如王昌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即三种境界。王昌龄将第一种称为物境,并在论述物境的时候提到了境象。王昌龄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情境和意境。在王昌龄看来,物、情、意三者各有其境。与其他两种境相比,物境是由自然景物所构成的境界。由此,王昌龄所说的境象,即是诗人在想象中身处自然景物之中,用心观物,通过构思,将客观世界中的自然景物转化为诗人主观世界中的境象。这样构成的境象与客观自然事物相比,从外形上看是相似的,也就是形似。

这种意义上的“境象”还出现在唐代其他诗歌理论文献中,如《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用如下言论:“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以境象涵盖景、风、色三者。另外,刘禹锡在其《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出“境生于象外”,将境象分开称为境与象,其实质是在讨论境与象二者的关系。

为您推荐

别材别趣说

别材别趣说 : 指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需要有对生命存在的诗意情感体验。语出宋代诗学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

清真

清真 : 中国古代审美范畴之一,指纯朴真率、不假雕饰的艺术品格。原出于魏晋时期人物品评,用来表示纯真朴素、幽静高洁之意,如《世说新语·赏誉》:“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首先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并率先变革文体,产生广泛影响,形成报刊文章变革潮流。文界革命是在近代前期散文演变基础上发动的。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等倡导..

成竹在胸

熟参

熟参 : 指像禅宗人士参禅那样熟读历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进而达到妙悟的境界。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辩》首先明确提出:“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

工夫在诗外

工夫在诗外 : 核心意涵是文学创作的能力不仅在于文学家的创作技巧与语言技巧,更在于创作技巧与语言技巧之外的人生阅历、知识修养、审美体验、天生禀赋等因素。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这一观念萌芽较..

《师友诗传录》

《师友诗传录》 : 郎廷槐编。郎廷槐,字梅溪,辽阳(今属辽宁)汉军镶黄旗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三十七年(1698)官新城知县,后升达州知州,撰有《江湘夜雨集》,生平事迹见于《清诗纪事初编》卷六。《师友诗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