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象 :
通常与意境有关,指诗歌境界中的物象。如王昌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即三种境界。王昌龄将第一种称为物境,并在论述物境的时候提到了境象。王昌龄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情境和意境。在王昌龄看来,物、情、意三者各有其境。与其他两种境相比,物境是由自然景物所构成的境界。由此,王昌龄所说的境象,即是诗人在想象中身处自然景物之中,用心观物,通过构思,将客观世界中的自然景物转化为诗人主观世界中的境象。这样构成的境象与客观自然事物相比,从外形上看是相似的,也就是形似。
这种意义上的“境象”还出现在唐代其他诗歌理论文献中,如《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用如下言论:“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以境象涵盖景、风、色三者。另外,刘禹锡在其《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出“境生于象外”,将境象分开称为境与象,其实质是在讨论境与象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