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符号 :
在语言学转向及科学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就是符号的艺术。换言之,文学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传情达意的。因此,通过对文学符号的研究可以达到探究文学的本质、文学作品的结构、意义的生成及审美的发生等重要问题的目的。
符号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C.S.皮尔士和瑞士语言学家F.de索绪尔各自独立提出符号研究,共同为符号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对符号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理论家还有C.列维-斯特劳斯、E.卡西尔、S.K.朗格、R.巴特、R.雅各布森、G.热奈特、J.德里达等。依据文学中抒情与叙事的划分,文学符号的研究对象可分为诗学研究和叙事研究。
诗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为雅各布森。雅各布森认为人类的交流活动是发送者与接受者发生接触,并在一定语境下,通过双方共享代码传递信息。这样人类的交际活动必不可少地具有6个要素,即:发送者、接受者、信息、语境、代码和接触。强调其中不同的要素会突出不同的功能,即:发送者的表情功能、接受者的意动功能、接触的交际功能、语境的指涉功能、编码的元语言功能和信息的诗性功能。换言之,语言的诗性功能在于交流活动中对信息本身的强调,即“为了自身的缘故而聚焦于信息”。此外,雅各布森还进一步在索绪尔区分的选择轴和组合轴的基础上提出,“诗歌功能就是将选择轴对应原则地弹射到组合轴上”。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选择轴里的名词,用组合轴连接起来,铸成诗歌。
叙事研究代表人物众多,如V.普罗普、A.G.格雷马斯、T.托多洛夫、热奈特以及巴特等。普罗普在其《故事形态学》中,区分了31种人物角色的功能项及7种人物类型:对头(加害者)、赠与者(提供者)、相助者、公主(要找的人物)及其父王、派遣者、主人公和假主人公。格雷马斯进一步将其简化为3对:主体和客体、发出者和接受者、辅助者和反对者。托多洛夫用符号学分析G.薄伽丘的《十日谈》,将其中的人物看成名词、性格看成形容词、行为看成动词。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是叙事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他首先就叙事区分出3个不同概念:故事、叙事和叙述。故事指事件,叙事是叙述事件的话语,叙述指叙述行为。继而,着重分析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主要包括顺序、时距和频率3部分:顺序主要解决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次序问题,时距解决叙事时间跨度与故事时间跨度不一致的问题,频率解决故事与叙事之间反复能力的关系问题。最后,又分别讨论了语式和语态问题,语式主要讨论叙述信息的调节问题,语态主要讨论叙述行为的问题。巴特是横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符号学大师,他的叙事学理论集中于《S/Z》中,提出5种符码:布局符码、意素符码、文化符码、阐释符码和象征符码,并用此解剖了H.de巴尔扎克《萨拉辛》。
文学符号的分析有力阐明了文学作品的符号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文学符号将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排除在外,只局限于文本分析,难以全面把握文学的特性。同时,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文学作品,也难免存在机械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