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 :
此词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指人具有的内在的优良品质;文,文采,指人受到礼乐文化熏陶、教化之后的文雅气质。朱熹《四书集注》说:“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即一个人如果质朴胜过文采,就不免鄙野;而文采胜过质朴,则又显得浮夸不实。既有高尚的品质,又有外在的文采,这才是真正君子的风范。《诗经·大雅·棫朴》言:“雕琢其章,金玉其相。”孔颖达解释说:“其文如雕琢,其质如金玉。”孔子“文质说”与此一脉相承。子贡在批评“君子质而已,何以为文”的观念时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论语·颜渊》)意思是文与质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如果仅仅有质无文,如去掉毛的虎豹之皮一样,同犬羊之皮就没有区别了。子贡对文质关系的看法深得孔子之意。
“文质彬彬”本是对人的要求和评价,这个用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后来批评家引申用来评价文学作品,使其成为一条重要的文学批评原则。或指作品风格的丽彩与质朴相配合,或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东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晋陆机《文赋》说:“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说:“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可以看出孔子“文质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