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说

    平淡说 :

北宋诗人梅尧臣提出。其渊源于唐代诗论,如晚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王右丞、韦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澄淡近似于平淡,“格在其中”近似于诗歌内蕴之高远情性。

梅尧臣在诗作中多次提到平淡,如“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诗本道情性,不须大厥声。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答中道小疾见寄》),“中作渊明诗,平淡可拟伦”(《寄宋次道中道》),“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依韵和晏相公》)等。他又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称赞林逋的作品:“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

梅尧臣认为平淡是诗歌难得的品质特点,其审美特点是深邃、平静,其风格代表是晋代陶渊明。平淡为诗,在语言方面,无华丽雕饰,无铺张宏论,而使用质朴闲淡的措辞及语句,语言风格圆熟自然;在思想内容方面,恬淡平和,不偏激,不鄙俗,有高雅淡远的志趣。同时,平淡并非只是吟风弄月的一味寡淡,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既沉潜于世事中,又能出脱其外,以傲世隐逸的情怀描写真实的现实。

综合而论,诗歌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滋味醇厚的艺术审美境界。要想达到平淡的境界,需要顺物玩情,以自然情性为本,顺应物理物态,不违己,不违天,随和平顺;字句方面需斟酌打磨,不出奇,不求新,淡然圆熟。

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人物,他的诗论和诗作对于当时及其后的诗人多有启发。如欧阳修提出“古味虽淡醇不薄”(《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苏舜钦提出“会将趋古淡,先可去浮嚣”(《诗僧则晖求诗》)。古味虽淡而醇、古淡,都相当于梅尧臣平淡说的同义语。

苏轼对于平淡风格的阐释更进一步,他同样以陶渊明的风格为榜样,认为“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之苏辙序征引苏轼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质朴而不寒俭、清瘦而不干枯,自有绮丽丰腴的美感,是对于陶渊明诗歌平淡内涵的解释。苏轼又拓宽了学习范围,认为唐代韦应物、柳宗元同样是平淡风格的代表,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即简单古朴当中有细腻美丽,澹泊当中蕴含醇厚滋味。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的作品,是北宋诗人平淡诗论的例证。

北宋诗人推崇平淡,扭转了宋代初年的浮华诗风,对宋诗独特面貌的形成贡献巨大。

为您推荐

物境

物境 : 《诗格》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

质实

质实 : 字面意义是质朴实在,用于形容人品,具有褒义。但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常表示一种带有贬义的风格描述,其涵义是因实物实景描写过于繁密而板滞堆砌,缺少灵动之气的艺术特点。关于质实风格,具有代表性..

自得说

自得说 : 渊源于先秦儒道思想,是贯穿于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历程的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孟子·离娄下》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

幽深孤峭

幽深孤峭 :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由于钟惺、谭元春的美学追求和艺术旨趣相同,他们的作品审美风格相近,因此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诗体。这种诗体,以幽深孤峭为基本风格特点,主要通过钟、谭诗作及..

文与道俱

文与道俱 : 道即儒家之道,相当于儒家的伦理观念、义理规范等,既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又具备经天纬地的超验性指导功能。北宋古文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在重视儒家之道的同时,充分注意到文学自身的规律和特..

情境

情境 : 《诗格》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