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法》

    《文学研究法》 :

姚永朴(1861~1939)著,编印于1914年,共4卷。仿刘勰《文心雕龙》的体式,分为《起原》《纲领》《神理》《雅俗》《门类》等25篇。主要从形式上论述了古文的学习法和写作法。

具体来说,第1卷讲述文学的本质、基本规律和总体特征。《起原》篇引《尚书·尧典》“诗言志”、《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序》,以古代物感说解释文学的发生,又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考察文之为文。其文学观念仍属传统的杂文学,而又以诗文为主。《根本》篇强调文学之本是明道和经世。《范围》篇总结传统文学观念的成果,以集部为文章总汇,而区别于哲学、考据、政治和小说。从文学角度而言,经史子集分为3类,即理、事、情。小说被排除在文学之外,显示出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纲领》篇重释义法,主张有法与无法相结合,“因声求气”以获得文学创作之法。《门类》篇复述姚鼐古文辞13类文体。《功效》篇论文学的作用有论学、匡时、纪事、达情、观人、博物等。

第2卷讲述文学的发展和体裁、类别。《运会》篇概述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派别》篇讲述诗与文、有韵与无韵、奇与偶的关系,反对厚此薄彼,以及各文学流派的门户之见。把姚鼐和曾国藩的文体分类总括为4大类:著述、告语、记载、诗歌。

第3卷讲述文学作品的形态、构成和层次。《性情》篇讲述作家应有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气质个性,而独创性的表现又建立在对古人经典作品的摹拟上。《状态》篇主要引用刘大櫆的思想讲述作品的审美特征。此外,姚永朴直接引用了姚鼐描述作品构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并作了具体阐释。神是创作过程中超越语言和逻辑的无意识因素,也是这种创作状态所形成的神化境界;理是创作中的理性因素和作品中的义理;气是作者的生命力、天赋的气质、才力、后天的道德修养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味借鉴了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基本原则是积理和阅事;格律均为法度和规矩,格是从正面要求必须如此,律则是从反面要求不得如彼;声是把诗歌的声律与古文结合,指作品语气声调的大小、短长、疾徐、刚柔、高下等,色则是作品的文采,包括炼字、造句、隶事。

第4卷讲述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和风格。《刚柔》讲述作品阳刚和阴柔两种形态,主要总结了姚鼐和曾国藩的思想;《奇正》偏重于奇,正是规范和法度,而奇则是独特、新颖。《雅俗》主要讲雅,就雅去俗的3个条件是绩学、洗心和修词。《繁简》认为创作没有一定之规,既要避免冗复,又要避免过简而文不畅。《疵瑕》篇总结批评创作中出现的各种错谬、不当和弊病。《工夫》讲述各体文学创作的甘苦和成功所由的途径。

有1933年商务印书馆刊行本,1989年许振轩点校、黄山书社出版的版本等。

为您推荐

巫术说

巫术说 : 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1832~1917)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他指出,原始的野蛮人由于受到一种万物有灵的独特思维方式的支配,创立了各种图腾崇拜、魔法、禁忌、仪式等活动,用以与神灵..

文艺价值

文艺价值 : 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活动的特殊形态,文艺价值有其独特的生成系统。由于文学艺术活动旨在创造合目的性的精神价值的形式,所以它不像物质生产,着眼于主体对客体的现实的物质改造;也不像其他精神生..

《论文杂记》

《论文杂记》 : 刘师培(1884~1919)著,1905年分载于《国粹学报》,1928年出版单本,后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共24则,把历代作家都归入《汉书·艺文志》所列先秦诸子的“九流十家”中的某一家。在文学观念上,..

文艺共鸣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 章太炎(1869~1936)著,1910年出版于日本。共3卷,上卷论小学(语言文字学),中卷论文学,下卷论诸子学(哲学)。在小学研究方面,章太炎总结清代学者的成果,主张形、声、义结合,而尤重声韵。他制作成均..

梁实秋

梁实秋 : 生于北京,卒于台北。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本名治华,字实秋,曾用笔名秋郎、子佳等。1915年夏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1年3月与同学顾毓琇、张忠绂、翟桓等组织“小说研究社”,并开始新诗写作。19..

《宋元戏曲考》

《宋元戏曲考》 : 王国维(1877~1927)著,成书于1912年,为中国第一部戏曲史。主要有上古至五代的戏剧,宋代滑稽戏、小说杂戏、乐曲、官本杂剧段数,金院本名目,古剧结构,元杂剧渊源,元剧时地、存亡、结构、文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