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曾国藩 :

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十八年中进士。二十三年,以翰林院检讨典试四川。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在京师时,治义理之学,兼为词章、考据。咸丰初,奉命在湘乡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在鄂、赣、皖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擢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军务。同治四年,督办冀、鲁、豫军务,镇压捻军,并与李鸿章在上海创江南制造总局,兴办军事工业。同治七年调直隶总督。同治十一年卒,谥文正。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曾国藩论文,鼓吹桐城声气,素有“中兴桐城”之誉。早年深入研究桐城派首领的作品和理论,并接受其影响,尤其对姚鼐更是崇敬。自称“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圣哲画像记》),与姚鼐有着密切的思想、学术和文学的传承关系。曾国藩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面对新的情势,他给“义理”融入了新的内容。他对自己老师唐鉴的“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这句话很欣赏,故以“德行而兼政事”来解释“义理”(《圣哲画像记》),从而使“义理”之说避免空疏,增添了经世致用的内涵。他更突出“经济”,强调“器识”与“胸襟”,摆脱空疏。同时,他富有卓识地阐明文与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致刘孟容》中,论述“文”与“道”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定简单的“崇道贬文之说”。在此前提下,曾国藩进一步指出“道”与“文”之间存在着矛盾。在《与刘霞仙书》中指出,自孔、孟以后,道与文“兼至交尽”的著作和文章屈指可数,大量的作品则是“道与文竟不能不离而为二”。他说:撰述若以“发明义理”为目的,当取法宋明理学家的语录、札记;若“欲学为文”即从事古文创作,“则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立新,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作家只有从理学的箍环中解脱出来,方可写出美篇佳制。桐城派之祖方苞是曾国藩尊敬的作者,但是他并不认为方氏的古文已入“古人之阃奥”。其所以未能臻于完美而有“无可怡悦”的遗憾,正在于方苞欲对理学和古文“两下兼顾”。这已突破了文道合一的传统看法,提出了文道“离而为二”的新见,肯定在理学之外“别有一番文境”,给予古文以独立的地位,并且标出“怡悦”两字作为古文的重要特性,认为文章要以气为主,同时也须在音节、文字上下功夫。作家应将“理”“事”“情”与“文”统一于“真”,而以“雄直之气”运之,以求文章气势飞腾,音节和谐,辞藻瑰玮。曾国藩认识到古文的审美特征,突出了古文的艺术个性。这些都与近代桐城派的理论在修正、充实中求发展的大势相吻合,也给近代桐城派散文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桐城派散文创作的发展,使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相关命题的义蕴得到了新的充实。

曾国藩著述繁多,编有《经史百家杂钞》等,后人辑为《曾文正公全集》。又有影印《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行世。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

为您推荐

《樗寮诗话》

《樗寮诗话》 : 作者姚椿。姚椿(1777~1853),字春木,又字子寿。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父姚令仪,任四川布政使,家富藏书,筑有“通艺阁”藏之。姚椿幼即好学勤读,博闻强识,颇喜骈俪,有“两脚书橱”之誉。乾隆五十..

《觚庵漫笔》

《觚庵漫笔》 : 作者俞明震,署名觚庵。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别署觚庵、明夷、觚斋。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任鲁迅学习过的路矿学堂总办,1903年以候补道往上海查办《苏报》。1915年任肃政厅肃政使,次年以..

《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 : 作者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词人。《红楼梦评论》原载于光绪三十年(1904)的《教育丛刊》,次年收入《静庵文..

朱湘

野草社

野草社 : 1940年8月,由夏衍、宋云彬、聂绀弩、孟超和秦似在桂林发起成立,并创刊发行《野草》杂志。该社以《野草》为主要阵地,自觉继承和发展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积极提倡和创办短小精悍的杂文、时评等,兼..

《<小说大观>宣言短引》

《宣言短引》 : 作者包天笑。包天笑(1876~1973),原名公毅,字朗孙,别署拈花、天笑、钏影楼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有长篇章回小说《上海春秋》《留芳记》《琼岛仙葩》《海上蜃楼》《蛇环记》和《包天笑..

朱英诞

朱英诞 : 江苏如皋人。生于天津,卒于北京。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诗文,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南开、汇文中学,开始新诗创作生涯。1932年举家迁往北平,考入私立大学北平民国学院,师从林庚,而后被引介给废名。在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