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王国维 :

浙江海宁人。家境清贫,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弱冠肄业于杭州敷文书院,两应乡举而不售。光绪二十四年(1898)去上海,在改良派报纸《时务报》任书记、校对,接受新学和西学的影响。同年六月,进入东文学社,从此与罗振玉结下了终身之缘。光绪二十七年,王国维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次年夏,因病辍学回国。光绪二十九年春,应张謇邀请,至南通通州师范学校任教,开始读西方哲学、心理学著作,沉浸其中,眼界大开。广泛涉猎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尤其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唯意志论哲学对他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有深刻的影响。王国维接受西方的审美超功利文艺观,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永恒的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游戏功能、情感慰藉功能,批判实用功利主义文学观,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教育杂感四则·文学与教育》)光绪三十年,王国维任教于江苏师范学堂,并协助编辑《教育世界》。不久,他疲于哲学,觉得“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而致力诗词创作。光绪三十二年《人间词甲稿》刊行,光绪三十四年前《人间词乙稿》也已完成。王国维对《人间词》十分自信。《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王国维《人间词》和传统诗词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不再仅仅关注人的伦理世情,而是将个人自我放入宇宙与永恒之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作暂时的人格分裂,去追究人生无根基性的命数。王国维开始摆脱传统的伦理视界的限制,进入一种哲学视界,对人生进行一种哲学式的审美思索和艺术表达。《人间词》浸透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观,词中的自然意象多是肃霜秋风、栖鸦孤雁、鹤唳乌啼、残霞落花,基本主题是人间无凭、人世难思量、人生苦局促。这种慨叹不是古人那种片刻失意落魄后的自怨自艾,而是词人对宇宙人生一贯的哲学洞识和艺术感觉。

在诗词创作上的成功促使王国维把兴趣转向文学,致力于词的研究。光绪三十四年夏,王国维编撰《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南唐二主词校记》,校勘柳永《乐章集》、黄庭坚《山谷词》等。最著名的则是撰写了《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既有传统诗词理论为思想资源,但又超越了传统理论的范围。以“境界”为中心,王国维提出了“天才”与德性、写境与造境、“理想”和“写实”、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优美与壮美等对立的范畴,建立了自己的词学理论批评构架。

王国维《人间词话》

撰著《人间词话》之后,王国维开始将志趣转移到戏曲方面。王国维鉴于中国戏曲之不振,试图从史的整理入手来担当起振兴的责任。在西方戏剧理论和史学观念的影响下,结合传统的考据学方法,撰著《曲录》《戏曲考源》《唐宋大曲考》《优语录》《古剧角色考》。1912年以此为基础完成《宋元戏曲史》,成为中国现代文史学术的一部经典。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王国维东渡日本,寄寓京都,在人生志趣和治学方向上又一次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在罗振玉的影响下,埋头于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的研究,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创获尤多。他研究古文字、古史古器物,既是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也有着持存故国文化的深层意旨。袁嘉谷《我在学部图书局所遇之王静安》一文称赞说:“辛亥以后,潜心学问而有古风者,推王静安。”

1916年,应犹太富商哈同之聘,回国至上海编辑《学术丛编》杂志,并继续甲骨文的研究。1918年,兼任哈同办的仓圣明智大学教授。王国维的许多考据性成果,发表于《学术丛编》或编入《广仓学宭丛书》。

1922年,王国维受聘任北京大学通讯导师。次年,由蒙古贵族升允举荐,应召为清故宫南书房行走,食五品俸。1924年11月,溥仪被逐出宫,王国维视为奇耻大辱,与罗振玉、柯绍忞相约一同投御河自杀,因家人严密监视未遂。次年,任清华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讲授经史、小学等科,并从事西北史地及蒙古史料的研究整理工作。1927年6月,在北伐战争向北推进中,王国维写就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投于北京颐和园内之昆明湖,“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王国维的著作有《观堂集林》24卷、《观堂别集》4卷、《静安文集》1卷、《续集》1卷,合其他学术著作,刊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43种,104卷。其中包括词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清真先生遗事》1卷、《唐五代二十一家词》20卷、《后村别调补遗》1卷。

为您推荐

《越缦堂诗话》

《越缦堂诗话》 : 作者李慈铭。李慈铭(1830~1894),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㤅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早年以诸生入赀为户部郎中。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补户部江南司资郎。光绪十六年,补山西道监察御史..

林昌彝

林昌彝 :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父林高汉,弃儒经商。自小家境清贫,母吴氏家教甚严,每日亲自督课。4岁读《三字经》,11岁抄“六经”。族人因读书无大用,逼林昌彝经商,吴氏不从至于跳井抗争,林昌彝得以继续求学。..

《磨剑室诗话》

《磨剑室诗话》 : 作者柳亚子。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又改名弃疾,字亚子。南社发起人,有《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录》等作品传世。1917年8月,《磨剑室诗话》连载于《民国日报..

蒋湘南

《名媛诗话》

《名媛诗话》 : 作者沈善宝。沈善宝(1808~1862),字湘佩,又号西湖散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鸿雪楼诗集》15卷、《鸿雪楼词集》1卷、《鸿雪楼外集》1卷、《名媛诗话》15卷。《名媛诗话》有光绪间鸿雪楼1..

白马湖作家群

白马湖作家群 : 20世纪20年代初,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刘叔琴、刘薰宇、匡互生、经亨颐等人齐聚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在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创作了大量作品,如夏丏尊的《白马..

《伯山诗话》

《伯山诗话》 : 作者康发祥。康发祥(1788~1865),字瑞伯,号伯山。江苏泰州人。有《伯山诗话》《伯山诗钞》《伯山文集》等,后汇集为《伯山全集》。《伯山诗话》2卷,以“随到随刊”(《凡例》)之故,又陆续刊《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