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警凡

    窦警凡 :

江苏无锡人。出身富庶之家,藏书颇丰。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拣选知县。后北游山东、燕云,南走瓯越,结识学问名家,见识广博。归乡后任教于无锡东林书院。有《皇朝掌故》3卷、《澹远轩文集》6卷、《绮云楼诗集》4卷等传世。在东林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所撰《历朝文学史》,光绪三十二年(1906)油光纸铅印行世,被刘厚滋《中国文学史钞》和储皖峰《中国文学史》称为国人自著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历朝文学史》的正文除“读书偶得序”外,依次为“文字原始第一”“志经第二”“叙史第三”“叙子第四”“叙集第五”,相当于一部国学概论。其中“叙集”部分是纯粹的“中国文学史”。全书约4万字,“叙集”部分6000余字。在《读东华录序》中,窦警凡对清朝国势的衰微沉沦痛心疾首,对西方文明持警惕和傲慢态度,表现出浓厚的明道宗经思想。窦警凡强调文学要有关系于社会,提出“文章即经济”的观点,主张文章尚用。以此为标准衡量集部,“集部之中可存者寡矣”。从尚用的角度看,“集部以奏议为冠”“集部以奏疏及言政事者为大宗”“散文其切实有用者,与经史子同”;词章吟咏,“似等于雕虫小技,非志士所宜为”,显有轻视之意。《历朝文学史·叙集第五》近乎一部分体文学史,简略描述了历代文(包括散文和骈文)、诗、词、曲的流变轨迹。与“叙经”“叙史”“叙子”偏重于对内容的评说不同,“叙集”注重对作家创作风格的评论。以2000余字的笔墨,勾勒了从自上古至近代骈散文风的嬗递,一部文章演变史已粗具梗概。论诗部分简述历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粗线条地勾勒了诗歌演变的历史流程。对于词史,窦警凡从创作风格倾向上给予梳理,认为词应以姜夔、吴文英为正宗,这正是清代浙西词派的基本立场。尽管窦警凡也说“曲则其品益卑”,流露出轻贱之意,但是在他的《历朝文学史》中,并没有忽略曲,而是把曲作为“叙集”的一个组成部分,论及元曲和汤显祖、徐渭、洪昉、李渔等人的作品,虽仅寥寥数语,却难能可贵。《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则还是按照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归入“叙子”的杂家。

窦警凡《文学史》

综合起看,这部《历朝文学史》还是延续着传统的广义的文学观念,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其中“叙集”部分,则是纯粹的文学史内容。著者在开篇和结尾多处强调文学要有关实事,有益于世,但是在“叙集”的主体部分他并没有受此限制,而是立足文学风格本身作出评述,并没有因明道宗经的观念而消磨了文学的敏感。当然,不论从理论观念还是从撰述体例、论述深广度上看,它都只能称得上是一部粗具梗概的国学概论。

为您推荐

林斤澜

林斤澜 : 浙江温州人。1937年参加抗日工作,辗转西南各地从事戏剧活动。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6年在台湾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1947年被捕,1949年出狱后在苏南新闻学校学习,后赴农村工作。历任..

《春觉斋论文》

《春觉斋论文》 : 作者林纾。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闽侯)人。31岁中举,后屡试不中,以教书、作文、翻译、卖画终其一生。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他以翻译小说和古文名世。在文章学上,他极力维..

严复

严复 :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总办。甲午战败后,面对民族危亡的局势,他写出《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

《藻川堂谭艺》

《小说杂论》

《小说杂论》 : 作者叶小凤,即叶楚伧(1886~1946),初名宗源,字卓书,别署叶叶、单叶、小凤、老凤、湘君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盟会会员,南社骨干。他早年为宣传革命进入报界,曾主《中华新报》《太平洋报》《民..

何绍基

何绍基 :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何绍基出身书香门第,父何凌汉字云门,号仙槎,官至吏部、工部、户部尚书,曾建“云腴山房”藏书楼,收藏图籍万余卷。何绍基兄弟4人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他幼历寒苦,于嘉庆六..

《小说丛话》

《小说丛话》 : 作者吕思勉,署名“成”和“成之”,发表于《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3~8期。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早年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