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

    陈衍 :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陈氏先辈于顺治年间由泉州迁至侯官,父陈同宾。咸丰六年(1856),陈衍生于福州。他2岁能识楹联“佳美”二字,童年即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春秋左氏传》等。童年3次移家,读秦汉六朝文,习科举之文。15岁时应童子试,未售。18岁入邑庠为诸生,与萧道管订婚。次年,肄业于致用书院,著《说文举例》7卷。

光绪八年(1882),陈衍举于乡。次年赴礼部试,未售,始辑《元诗记事》。光绪十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次年,由台北返侯官。光绪十五年,只身赴湖南,因辛劳染目疾。愈后,改就上海制造局。次年,应刘康侯之聘,为上海方言馆文教习。治礼学,兼以授徒与卖文为生,著《考工记》等。光绪二十年,筹集资金,刊《元诗纪事》。次年,《马关条约》签订。陈衍起草,林纾等上书反对,授入不报。光绪二十四年,入京,作《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后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约,前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变法失败后,官报停办,旋入张之洞幕府。光绪二十八年,应经济特科试,未售。次年,应武昌知府梁节庵之聘,为两湖师范学堂教授,兼方言学堂教授。又次年,张之洞返武昌,改商务报为官报局,仍聘为总编纂。光绪三十二年,学部以咨文调陈衍入京。次年,赴学部供职,兼任京师大学堂教授、礼学馆纂修等。宣统元年(1909),北京开办分科大学,被聘为史学教授,撰《通鉴纪事本末》。

辛亥革命爆发,陈衍携眷返乡。后返京任教,并应梁启超《庸言》杂志约稿,编著诗话。1915年,杨度,孙毓筠等组织筹安会,拥袁世凯恢复帝制。陈衍曾短暂返乡,旋应京师大学校校长胡仁源电邀,再任分科大学教授。

1918年,陈衍归乡里,修《福建通志》、编《近代诗钞》。1923年,应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之聘,为文科教授。2年后,陈衍坚辞归里。1931年,应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唐文治校长之聘,任文科教授。晚年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羽创办国学会。1937年,由苏州返故里,旋病逝,葬于福州梅亭文笔山。

陈衍的诗学批评理论,主要体现在《石遗室诗话》中。《石遗室诗话》与《续编》,共42卷。陈衍认为道光以来的诗学,乃是“一大关捩”,故力倡“不专宗盛唐”的同光体为宗;提出开元、元和、元祐的“三元”说,强调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倡导“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要求学有根柢,字有来历;重性情,有别才,反对诗歌的“浅俗”之言。他所纂《近代诗钞》,收入咸同至民初各家诗人,凡369人,24册。在各家小传后,略加评论,可与《诗话》互相补充。选编《宋诗精华录》,收录诗人120余人。此外,所辑《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都产生很大影响。

著有《石遗室丛书》,收书18种,116卷,其中除辑录校补者8种外,自著10种,包括《石遗室文集》12卷、《石遗室诗集》6卷、《石遗室诗集补遗》1卷、《说文举列》7卷、《朱丝词》2卷等。有家刻本。《丛书》外,又有《石遗室诗话》32卷、《续编》6卷、《辽诗纪事》12卷、《金诗纪事》16卷、《元诗纪事》24卷,都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石遗室论文》5卷、《史汉文学研究法》1册,都有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排印本。又选有《近代诗钞》24册、《宋诗精华录》4卷,皆为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石遗室诗话》现代点校本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本,张寅彭辑《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2002年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本等。

陈衍《石遗室诗话》

为您推荐

方玉润

方玉润 : 云南宝宁(今属广南)人。道光十六年(1836)食廪,乡试十多次均落第。曾入曾国藩等人幕,参与对太平军作战。同治三年(1864),以军功铨选陇西州州判。通经善文,好经世致用之学,一生兴趣主要在著书讲学。工诗,..

凌力

凌力 : 生于陕西延安,祖籍江西于都。1965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导弹工程技术工作12年后,于197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1980年出版中篇小说《幼年》和长篇历史..

《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

《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 : 作者钟骏文,署名寅半生。钟骏文(1865~?),字八铭,室名镜秋阁。浙江萧山人。著有《禽海石》《中国脑》《小说闲评》等,主编《游戏世界》。此论曾以《迦因小传两译本》为题刊于光绪..

《射鹰楼诗话》

窦警凡

窦警凡 : 江苏无锡人。出身富庶之家,藏书颇丰。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拣选知县。后北游山东、燕云,南走瓯越,结识学问名家,见识广博。归乡后任教于无锡东林书院。有《皇朝掌故》3卷、《澹远轩文集》6卷、《..

林斤澜

林斤澜 : 浙江温州人。1937年参加抗日工作,辗转西南各地从事戏剧活动。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6年在台湾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1947年被捕,1949年出狱后在苏南新闻学校学习,后赴农村工作。历任..

《春觉斋论文》

《春觉斋论文》 : 作者林纾。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闽侯)人。31岁中举,后屡试不中,以教书、作文、翻译、卖画终其一生。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他以翻译小说和古文名世。在文章学上,他极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