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远贱近 :
崇尚或推崇古代作家、作品,而轻视、贬低当代作家、作品。语出三国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曹氏父子作为曹魏的掌权者,极力倡导文学,对当时的文人作品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针对当时贵古贱今、贵远贱近等复古主义的思想作为,曹丕认为,应该从当下的文学现实出发,从实际的文学文本出发,确立起普遍而公允的评判标准,才能做到博古通今,知己知彼。
贵远贱近的批评风气,在汉代已经形成。如桓谭说:“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新论·闵友》)王充《论衡》称:“夫俗好珍古而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论衡·案书》)“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辨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论衡·齐世》)但这种风气,并不为多数学者认可。王充提出了代代有文学的看法,说:“周有郁郁之文者,在百世之末也。汉在百世之后,文论辞说,安得不茂?”(《论衡·超奇》)同时,他还认为,“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论衡·案书》),人有不同,文有不同,不能简单地以古今、故新来判断优劣。
汉魏时期曹丕接续这种观点,提出了“审己以度人”“文本同而末异”“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等文学批评观点,为后人创立更为严整、公允的批评标准提供了更为丰富而有益的参考。
贵远贱近的提出,体现了文学史发展的自然过程和规律,对于文学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从长远来看,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贵远贱近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