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外之旨 :
要求诗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声律文采,而应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语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司空图论诗,特别强调辨味,司空图用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醋和盐来打比方,说品味诗歌,就如人们吃东西,不可仅仅止于酸、止于咸,而应在普通的咸酸味觉之外,认真品尝领会食物的醇美之味。即优美的诗歌最令人回味的东西,不在文字表面,而在其超越题材的悠远回味之中。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字面意思是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悠闲自得地坐下来欣赏白云。但读者通过反复品味却领略到一种人生哲理:人生有时似乎无路可走,但峰回路转,又呈现柳暗花明,希望永不会断绝,此即味外之旨。
“味”是借用食品的滋味来形容指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云:“每除烦而去滥,阙太羹之遗味。”(《文赋》)把味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刘勰说:“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宗经》)指出作品意旨丰富深远是具有余味的根源。钟嵘批评晋代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指出诗歌枯燥的说理过多,缺乏文辞之美,必然会索然寡味。唐刘禹锡赞美柳宗元的文章:“顾其词甚约,而味渊然以长。”(《答柳子厚书》)
司空图强调诗歌的韵味,正是在前人丰富的理论遗产基础上提出来的。清代沈德潜在评价七言绝句时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与味外之旨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