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园集》 :
卞之琳编,作者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所收作品分3集,依次为何其芳《燕泥集》16首,李广田《行云集》17首,卞之琳《数行集》34首。《汉园集》是20世纪30年代新诗艺术成就重要代表之一,诗集的3位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并由此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主义诗坛上的重要地位。
在《题记》中,卞之琳解释了他们取名“汉园”的原因:“我们一块儿读书的地方叫‘汉花园’。记得自己在南方的时候,在这个名字上着实做过一些梦,哪知道日后来此一访,有名无园,独上高楼,不胜惆怅。可是我们始终对于这个名字有好感,又觉得书名字取得老气横秋一点倒也好玩,于是乎《汉园集》。”“汉花园大街”是北京大学“一院”外面的一条碎石马路,亦称“花园大街”。而“汉花园”在当时则成为北大的代名词。除卞之琳的少数作品作于1930年外,诗集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作于1931~1934年。这期间3位作者都在北京大学读书,“汉园”的名字,记录的是3位诗人在北大求学的青春岁月,同时也寄寓着他们深厚的诗歌情谊。
《汉园集》在诗歌意象、诗学观念、艺术风格、创作心态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其时北平新诗群体的共同追求。“汉园三诗人”努力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诗,从细微、琐碎的事物里找到诗味。注意诗歌的意境的优美与完整,用暗示而非直接抒情或直接陈述来传达诗歌情调。《汉园集》中塑造出的“古城”意象、“地之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人生”和“素朴的诗的静美”的钟爱,对“都市的烟氛”和“光怪陆离的现代”城市的隔阂,体现了他们对乡土氛围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心理共鸣。这种倾向在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坛获得广泛回响,诗人与作家们在诗歌、散文、小说、杂记甚至文学批评中都处处流露出类似的情感和价值观。
虽为合集,《汉园集》却表达了3位诗人的不同气质和风格。何其芳的诗歌带有明显的梦幻情调,更强调诗歌纯粹的艺术之美。他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其诗作着力烘托出朦胧、梦幻、迷离的诗歌意境,具有细腻、隽美、绮丽的特色。卞之琳的诗歌追求智性之美、象征之思,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精巧玲珑,想象奇特,呈现出某种既传统又新奇的“化古”与“化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李广田的诗作在艺术上并不刻意求工,诗风平和、明畅、自然,呈现出厚实、朴素的气质。
《汉园集》一出现便引起了批评家的关注和肯定,并将之视为一个诗人群体生成的标志。李健吾称之为“少数的前线诗人”,高度肯定他们全面的创新意义和艺术水准,并称他们标志着中国新诗“一个转变的肇始”。批评家李影心认为中国现代新诗到《汉园集》“方才符合了‘现代性’这一名词”,标志着“新诗在今日已然步入一个和既往迥然异趣的新奇天地”。《汉园集》是3位诗人唯一的出版合集,此后3位诗人不仅在创作上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更走向各自更广阔的人生。
《汉园集》卞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