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 :
作者俞平伯。1922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这是著者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之后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三本新诗集。集前有著者自序、朱自清序,分为4辑,收入了诗人1918~1921年间创作的新诗111首。
《冬夜》包括长诗和组诗《仅有的伴侣》《如醉梦的踯躅》《春天里的寂寥》《哭声》《漂泊者底愿望》等,短诗《小伴》《芦》《孤山听雨》《夜月》等,借鉴民歌体的《打铁》《一勺水啊》《挽歌》等,显示了诗人在新诗草创期的试验精神。诗作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冬夜之公园》《春水船》风格朴实,《无名的哀思》《仅有的伴侣》委婉周至,《潮歌》《孤山听雨》活泼流畅,《破晓》《鹞鹰吹醒了的》激越高亢,《小劫》《归路》哀婉飘逸,《凄然》《愿你》曲折缠绵,同样显示出诗人在新诗草创时期的多重思考和实践。
就内容而言,《冬夜》的主题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最多的是咏物写景、表达闲愁之作,如《冬夜之公园》《风底语》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约占诗集的四分之一,《无名的哀诗》《在路上的恐怖》《打铁》《所见》《破晓》《最后的洪炉》等讽刺社会的黑暗、控诉军阀的统治,表达了对旧时代的不甘,诘问人生之不公,赞颂为新时代到来而牺牲的人们,同情被残害的底层劳动人民,体现了诗人积极进步的思想意识。此外还有歌咏爱情、寄怀赠别、思乡怀古等题材。
在初期白话诗创作者中,俞平伯是少有的极为重视诗歌艺术技巧的诗人之一。与胡适等人对内容上的求新不同,俞平伯把更多的笔力放在诗歌表达技巧的创新上。《冬夜》中,俞平伯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乃至独白、对话等表达方式,象征、暗示、典故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综合尝试,从而使得《冬夜》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尤为突出的是俞平伯在自由体新诗中融入了古典诗词的辞藻、意象和意境,化用旧诗和词曲里错落的韵律和节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对句、叠字,形成一种凝炼、绵密、婉细的音节特色(闻一多语),为白话新诗的音韵美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冬夜》出版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朱自清称:“在新诗才诞生了三四年以后,能有《冬夜》这样作品,我们也总可以稍稍自慰了!”赞美之外,也有不同的声音。闻一多肯定《冬夜》在音韵上的贡献,却又批评它句法简单,幻象和情感缺失。胡适则称“他的诗不很好懂,也许因为他太琢炼的原故,也许是因为我们不能细心体会的原故”。
《冬夜》俞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