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树 :
安徽桐城人。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幼好学聪颖,泛览经史诸子百家书。11岁效范云作《慎火树》诗,为乡先辈称赏。五十八年,补县学弟子员,旋入江宁钟山书院,受业于姚鼐,后与梅曾亮、管同、刘开并称“姚门四杰”。先后应乡试10次,皆落榜,50岁后绝意仕进。因生计所迫,客游四方,先后参纂《江宁府志》《广东通志》《粤海关志》。晚归故里,80岁时,掌教祁门东山书院,咸丰元年(1851年)病逝于此。门人众多,有名者有方宗诚、戴均衡、孙惇元、文汉光、郑福照、甘绍盘等。
方东树治学既承家范,又尊姚鼐,博综兼容,敢于坚持己见。力崇程朱,深究心性之学,曾撰《汉学商兑》4卷,竭力为宋学辩护,维护道统,责备汉学家弃本贵末。他曾深入汉学领域,涉考礼制、小学等内容。晚年居家,醉心于禅悦。一生“凡礼、乐、兵、刑、河漕、水利、钱谷、关市、大经大法皆尝究心”(方宗诚《柏堂集前编》卷七《仪卫先生行状》),经世致用之志强烈。
崇尚务本躬行,论文强调明道致用,主张古文家必须兼具才、学、识(《昭昧詹言》卷一),作文要以道德为体,圣贤为宗,经史为质,兵刑政理为用,人事变化为施,天地万物一切可喜可骇之状为情(《答叶溥求论古文书》)。还提出“善因善创”的观点,“以为文章之道,必师古人而不可袭乎古人”(《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其文章承继了桐城家法,重在宣扬卫道和经世。如《辨道论》认为程朱理学足以代表圣人之道,批评汉学家醉心于考据,纯属“离经叛道”,“无益于用世”;《原理》《原性》《进修谱序》《明季殉节附记序》等文亦表明尊崇程朱之意。其他如《周公论》《韩信论》《新建桐乡书院记》《先友记》《都君传》《管异之墓志铭》等文,也都“务尽其事之理而足乎人之心”(《〈考槃集文录〉自序》)。总之,其文章言必有本,随事阐发,醇茂昌明,不受限于义法,自成一家。
方东树擅论诗,且又工诗。《昭昧詹言》为其论诗之作,强调作诗要关乎世教,不悖于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教,其归宿要有劝戒之意;尊鲍照、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百世之师”,为学诗的最高典范;认为古文文法通于诗,往往以“义法”论诗。诗作涉山水、羁旅、赠答、咏物、述怀、咏史、题画等多种题材。特别其述怀诸篇,尤为寓意深而托兴远。如《遣兴五首》《遣兴六首》《遣兴七首》《述怀》《戊申至日咏怀》等。此外,《忧旱》《淮水》《越警》《感钱江》《传闻》等,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赤忱之心。于七古用力甚多,盘空硬语,成就最著,管同说:“七言古诗缔情如韩、杜,隶事如苏、黄,深博无涯,变化莫测。”(方东树《半字集》题辞)总体而言,其诗近似谢灵运、杜甫、韩愈、黄庭坚,大抵辞采朴实,气韵沉雄,格调坚劲,卓然成家。
著述丰富,有《考槃集文录》12卷,《半字集》2卷,《王余集》1卷,《考槃集》3卷,《仪卫轩遗诗》2卷,《书林扬觯》2卷等,大部分著述收入《方植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