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乡村》 :
作者萧军。创作于1933年至1934年之间。
1935年8月,《八月的乡村》与萧红的《生死场》、叶紫的《丰收》,一同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由容光书局发行,并且由鲁迅分别作序。抗战胜利后,由作家书屋再版,称为“胜利后新一版”(简称“新一版”)。1947年萧军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又增加“新版前记”和《奴隶之爱》词曲稿重新出版(简称“哈尔滨版”)。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简称“人民版”),对原版做了大量修改(包括删除鲁迅序言);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简称“插图版”);1985年和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重版。
小说主要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一支仅有9人小队伍的游击活动。从义勇军、自卫军、红枪会、黑枪会到人民革命军的壮大,表现了抗日所拥有的广泛的群众基础,集中表达了人民要求抗日的决心。再现了30年代初期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斗争的英勇史实、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历程,展现出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家卫国的意志与姿态。
鲁迅认为《八月的乡村》“是一部很好的书”,“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按照萧军自己所说,创作此篇小说是“为求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具有鲜明的政治宣传色彩。此书深受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毁灭》和绥拉菲靡维奇《铁流》的影响,在文坛上有“中国的《毁灭》”和“中国的《铁流》”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