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的各种思潮和主义纷纷传入中国,引发了一股“主义热”。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1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大胆评论时政,对五四运动产生了很大的指导和鼓动作用。由于陈独秀被捕,胡适接编《每周评论》。为逃避军阀政府的镇压,胡适不再刊登涉及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文章,并于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认为中国当时谈“主义”的人太多,研究问题的人太少,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多提出和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纸上的“主义”,从而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每周评论》

时任《国民公报》编辑的蓝志先发表了《问题与主义》,表示不赞同胡适的看法。他认为“问题与主义,并不是相反而不能并立的东西”“问题有一贯的中心,是问题之中有主义,主义常待研究解决,是主义之中有问题。”与此同时,李大钊针对胡适的文章,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他首先针对胡适“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明确声明:“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还提出:“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因此,解决问题离不开主义,而有了主义,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期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又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以回应蓝志先和李大钊的反驳,并对他的观点做了新的补充,论述了输入学理的意义,输入学理与研究问题,注重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就在胡适计划发表《四论问题与主义》时,北洋政府查封了《每周评论》,“问题与主义”之争也宣告结束。

问题与主义之争主要围绕着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主义的性质、问题的解决方式展开,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具有学术辩论形式但又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一次论争。它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指导思想上的分歧。

为您推荐

左翼作家批评新月派

左翼作家批评新月派 : 参加这次论争的左翼作家主要有鲁迅、彭康、冯乃超、钱杏邨,新月派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梁实秋和徐志摩。1927年左右,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原“现代评论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等..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钱玄同等人对桐城派与选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明确将它们视为文坛上的“谬种”和“妖孽”。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形成的一个散文流派,因代表人物方苞..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 南朝梁陶弘景撰。原文见于《艺文类聚》卷三十七、《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或作微),字元度,陈郡夏阳(今河南太康)人。因仕梁为中书鸿胪,故文称“谢中书”。从“答”字来看,谢徵先..

左翼作家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自叙传抒情小说

自叙传抒情小说 :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当时风靡日本的“私小说”影响,以作家身边琐事为素材,“本着内心的要求”,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以郁达夫的小说最具代表性..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 南朝梁吴均撰。原文见于《艺文类聚》卷七、《全梁文》卷六十。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其人其事不详。这封书信,从现存的情况来看显然并非原貌,仅为片..

鲁迅风杂文论争

鲁迅风杂文论争 : 1938年10月19日,阿英在上海《译报•大家谈》发表《守成与发展》,对“鲁迅风”杂感的风行表示反感和抗议。在文中讽刺“孤岛”杂文作家巴人模仿鲁迅杂文,“鲁迅有《门外文谈》,于是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