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丁玲 :

生于湖南临澧(原安福)县一个没落的豪门世家,卒于北京。4岁丧父。寡母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性格倔犟,力主男女平等、妇女自强自立。丁玲深受母亲影响,上小学时即广泛涉猎中国古典小说、林纾译外国小说及早期《小说月报》等书刊。1922年年初,丁玲离开湖南到上海,入陈独秀、李达等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同年秋,到南京自修文学,结识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由他介绍入中国共产党人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1924年春,丁玲赴北京,在北京大学等校旁听文学课程。在北京,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等人相识,并于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这时期,她阅读了大量中国新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名著。在与瞿秋白、向警予等人的交往中,接触到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此外,她还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丁玲任主编的《北斗》创刊号(1931-09-20)

1927年12月,丁玲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梦珂》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此后至1929年末,丁玲连续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自杀日记》等十几篇小说。这些作品从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出发,着重描写新女性的精神苦闷,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及《一个女人》(与胡也频合集)3个集子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她前期的代表作,其中的主人公莎菲是在个性解放风潮冲击下走出家门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莎菲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她,却不能理解她。苇弟这个大男孩只会每日将泪水洒在她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迷人的外表下掩盖的是庸俗龌龊的灵魂。莎菲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地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的危险,便只能以自戕的生活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失望和反抗,哀叹“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作品善于大胆细腻地表现新女性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当时文坛的普遍关注。

延安鲁艺时期文化名人旧居——丁玲馆

1930年前后,丁玲的创作倾向发生明显变化。1929年写成的长篇小说《韦护》,留下了瞿秋白与她的挚友王剑虹的爱情生活的投影。丁玲还创作了以16省大水灾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水》(1931),还有中篇小说《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一)和(二)(1930)、长篇小说《母亲》(未完成,1933),以及收入短篇集《水》(1931)、《夜会》(1931)、《意外集》(1936)中的20多篇作品。这些作品尝试表现革命者的工作与生活、工人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没有了原先那种浓重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革命激情。有些作品存在概念化、简单化倾向。这一时期,丁玲逐渐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之一,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胡也频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1932年3月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左联”组织部长、党团书记等职务,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囚禁在南京。她的作品被全部查禁。左翼作家和进步人士提出抗议并发起营救运动。193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安排下,逃离南京。

发表了丁玲作品《消息》的《文学月报》(上海,1932)

1936年11月,丁玲经西安到达陕北,筹备并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当选为主任。1937年8月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山西抗日前线,宣传抗战,慰劳将士。此后,丁玲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长城》文学杂志主编等职务,中间还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一年。这时期,她创作了大量作品,反映根据地如火如荼的战斗与劳动生活,歌颂英雄模范人物,表现知识分子在革命队伍中思想的变化,也批评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现象。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贞贞在身体遭受蹂躏之后仍然坚强、自信,作者对贞贞表示同情和理解,而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识进行了批判。短篇小说《在医院中》通过女知识青年陆萍的视角,批判了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作风。杂文《三八节有感》尖锐揭露了延安生活中的阴暗面。这些作品表现了可贵的现实批判力量,但也因此受到“左”的思潮的批判。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丁玲进一步自觉以文艺为人民服务,写下《田保霖》等十余篇报告文学。

1938年春,丁玲(右二)在陕西西安与林伯渠(坐者)等合影

1942年,丁玲与陈明结婚。1946~1948年,她多次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48年完成了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最早出现的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运用阶级分析观点,通过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土改运动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塑造了一系列较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翻身农民张裕民、程仁、张正国、董桂花,地主钱文贵等。小说出版后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实践文艺工农兵方向的可喜收获,于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并先后被译成俄、德、英、法等多种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玲先后担任过《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名为文学讲习所)所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多次去东欧、苏联出席国际性会议。1955年,丁玲被错误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7年被错划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8年遭受“再批判”,被开除党籍,自愿去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入狱被监禁5年多。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丁玲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1年4月,丁玲与第一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的学员在一起

平反之后,丁玲仍坚持写作。她续写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未完成),表现翻身农民在解放战争中所经受的严峻考验和不断成长的历程;还写了大量散文、回忆录、序跋、评论、杂文,其中小说《杜晚香》、散文《牛棚小品》、回忆录《我所认识的瞿秋白》等都得到好评。1985年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中国》也产生很大影响。

丁玲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活动时间长、影响大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生虽屡经磨难,多次被迫搁笔,但仍然创作了近300万字的作品,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984年出版了《丁玲文集》1~6卷,1991~1995年又出版了7~10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了《丁玲文集》12卷。

为您推荐

整理国故

整理国故 : 1919年初,北大一些学生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支持下成立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新潮社于1919年1月1日出版的《新潮》两个月后,北大另一些学生在刘师培、黄侃等人的支持下创办国..

张恨水

张恨水 : 原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今上饶地区),卒于北京。幼读私塾。1913年考入孙中山在苏州创办的“蒙藏垦殖学校”,翌年因学校解散失学返乡。同年完成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青衫泪》。1914年..

新文化阵营与甲寅派论争

新文化阵营与甲寅派论争 : 甲寅派是2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复古派,因《甲寅》周刊而得名。1914年5月,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办时政评论性综合月刊《甲寅》,次年被禁。1925年7月,章士钊在北京恢复《甲寅》,改月..

人生派写实小说

《与阳休之书》

《与阳休之书》 : 北魏祖鸿勋撰。原文见于《北齐书·祖鸿勋传》,严可均收入《全北齐文》卷二。阳休之,字子烈,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县)人。此文是祖鸿勋辞官归里写给阳休之的信,共分两个部分。先叙述其陶冶山..

萧红

萧红 : 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乡绅家庭,卒于香港。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

言志派散文

言志派散文 : 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就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后来更形成了一整套散文理论,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一集〉导言》中,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