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
直隶河间府献县(今属河北)人。父纪容舒是康熙(1662~1722)年间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纪昀画像云南姚安府知府,后升任礼部尚书,《阅微草堂笔记》中称之为“姚安公”。纪昀15岁受业于名儒董邦达,24岁中举,31岁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历任侍读学士、学政、知府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罹法,纪昀为其通风报信而获罪,谪戍乌鲁木齐3年,48岁遇赦返京。三十八年,时年50的纪昀受命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始终其事,十有余年”,是其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四库全书总目》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目录学方法和经验,著录了丰富的文化典籍,重新建立了系统的分类体系,为图书的参考使用提供了许多便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纪昀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82岁卒于京师。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在诗论、文论、史论方面亦多建树。有《纪文达公遗集》32卷,其中诗文各16卷。另有《史通削繁》《镜烟堂十种》《唐人诗律说》《河源纪略》等学术著作。所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清史稿·艺文志》小说类著录。凡24卷,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作于乾隆五十四年;《如是我闻》4卷,作于乾隆五十六年;《槐西杂志》4卷,作于乾隆五十七年;《姑妄听之》4卷,作于乾隆五十八年;《滦阳续录》6卷,作于嘉庆三年(1798)。这五种成书时曾分别刊行,嘉庆五年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定名为《阅微草堂笔记》。有道光十五年(1835)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进步书局石印本、会文堂书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汪贤度校点本等。《阅微草堂笔记》的刊行,打破了《聊斋志异》在文言小说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元培《评注〈阅微草堂笔记〉序》云:“清代小说最流行者有三:《石头记》《聊斋志异》及《阅微草堂笔记》是也。”
《阅微草堂笔记》以有益于世道人心为宗旨,强调劝惩。其卷二十四陈述创作动机说:“惟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不颠倒是非如《碧云騢》,不怀挟恩怨如《周秦行纪》,不描摹才子佳人如《会真记》,不绘画横陈如《秘辛》,冀不见摈于君子云尔。”这种念兹在兹的淑世之意,体现了纪昀的士大夫情怀。
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有意在写法上与《聊斋志异》立异。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引纪昀语曰:“《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末解也。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惟此二事,则夏虫不免疑冰。”他不赞成《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才子之笔”,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著书者之笔”,即子部小说的叙事规范。《阅微草堂笔记》不避虚构,充满理趣,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小说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2篇评曰:“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