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密:【疏密】“疏”与“密”相对,一般地说“疏”即疏朗、琉放、粗疏,“密”即赛密、精密、细密,这是文学艺术领域中常用的一对概念。
因论及的对象、范围和论者审美态度的不同,其具体所指,时有变化。
①指疏笔与密笔。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顾、陆之神,不可见其聆际,所调笔迹周密也。
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眉也。
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通,或者额之而去。
”认为画疏笔画与密笔画是两种体式,密笔画要“笔迹周密”,也就是说用精细的笔触,严密细腻地描绘,详尽地传神写照,使被反映的对象纤毫毕现。
疏笔画要“笔不周而意周”,也就是说用疏放的笔触,简略地勾勒、涂抹,点染出对象的富有特征性的形貌和神态。
不要求笃笔细描,而是“离披点画,时见脱秀”,形貌虽疏,内蕴却密。
又《历代名画记》卷二:“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所以不患不了,而忠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共了,是真不了也。
”认为疏笔比密笔更好,应避免对形貌作过于完全细密的描绘。
但是,如果粗疏到缺乏形象感,则这种“疏”也是不可取的。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川训》指出:“笔迹不混成调之疏,疏则无真意,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
”强调形象要熔入作者真意,不能作疏漏失真的描绘。
②指作品内慈的空疏成密实。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
汉文茂如西京,密如东京。
”又《艺概·诗概》;“昌黎炼质,少陵炼神。
黎光疏落处,而少陵有之。
然天下之至密,莫少陵若也。
”清绿园老人《岐路灯序》:“前半笔意绵密,中以舟车海内,辍笔者二十年,后半笔意不前茅,识者谅我桑榆可也。
”以上所说的言外之意或盲内之意和神、质、笔意,购指作品的内葱。
这种观点分明受到前人有关论述的影响。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
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慢,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强德厚。
”所谓“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是指阳刚的性情气势不疏散,阴柔的性情气势不利密,互相配合得很适宜,和谐。
指结构布厨的疏落与稠密。
唐李世民《书王右军传授》论及书法艺术;“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五卷,无所间然。
”(见明朱衣等《王氏书画范·书法钩玄》卷四)宋苏轼《跋晋卿所藏莲华经》也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明袁宏道《瓶史·宜称》论装饰艺术:“播花不可太繁,也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之妙。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布置》论绘画艺术:一福之山,居中而最高者为主山;以下山石,多寡参差不一,必婴气脉联贯,有草蛇灰线之意。
一幅之树,在近而大者谓之当家树。
以上林木,疏密老雅不一,必要渐远渐小,有遥层登之势。
布局之际,务须变换;交接之处,务须明显。
有变换无重复之弊,能明显无扭捏之弊。
且日求变换。
则心思所至,生发无穷。
日求明显,则路所开,爽朗可富。
每作一图,必立意如此;久之,纯熟自然,潇洒流利之中,不失中规中矩之妙。
”至于文学创作方面,宋张炎则认为咏物词应力求收笔与纵笔互相联系,细密无间。
在《词源》中说,“诗难于咏,词为尤难。
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婴须收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斯为绝妙。
”④指诗中用韵的疏朗与稠密。
清心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次韵》:“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
而意不尽,且或无其意,而入他意,以足其韵者,千万也。
故韵律之道,疏密适中为上,不然,则宁蔬无密。
文能发意,则韵虽疏不害。
”⑥指艺术表现上运用笔墨的淡与浓密。
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文不易为,亦不易识。
观其文,能得其人之性情志尚于工拙疏密之外,庶几知言知人之学也与!”清王昱《东庄论画》:“何谓笔墨?轻重疾徐,浓淡燥湿,浅深疏密,流丽活泼。
眼光到处,触手成趣。
学者深明乎此,、下笔时自然无美不臻。
”◎指作品的形式及其所表现的内容的疏放与细密。
宋李涂《文章精义》“唐子西文极庄重缜密,虽幅尽科狭,无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然最利初学。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谐其极。
密者,义法也,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
”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