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七美】都可以做到的。
庄子认为只有“至人”才能获得“至美”。
所谓“至人”即获天获道,顺应自然的人,“至人”因此才获得审美能力,才能与“至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
可见,“至美”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审美目标,这对阐发庄子的自然美论起了很大作用,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和美】·即和谐之美。
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第十三》,“《始兴忠武王碑》,与《刁遵》同体,茂密出元常。
而改用和美,几与今吳兴书无异。
而笔法精绝,如有妙理,北朝碑实少此种。
惟《美人董氏志》,娟娟静好略近之。
至唐人乃多采用,今以吴兴故,千载盛行,今日作赵书者,实其苗窗,真可谓之《刁遵》体也。
”又《广艺舟双楫·碑品第十七》;“夫书道有天然,有工夫,二者兼美,斯为戀宽。
自馀偏至;亦足称贤。
必如张怀,先其天性,其习学,是使人情学也,何劝之为?必轩举之工夫,为上j雄深和美,各自擅场。
”以上是论书法艺术以间架结构、体系和笔法的和谐为美。
而诗歌和音乐则以声调和平中听为美。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五《昆虫草木略·序》:“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
窃观仲尼,初亦不达声,至哀公十一年自卫返鲁,质正于太师氏而后知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此言诗为乐之本,而《雅》、《颂》为声之宗也。
其日:‘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此言其声之盛也。
又日:“《关雎》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此言其声之和也。
人之情,闻歌则感:乐者闻歌,则感.而为淫,哀者闻歌,则感而为伤。
惟《关雎》之声和而平,乐者闻之面乐其指写作时文辞上的七点要求。
清魏禧《日录论文》:“简劲明切,作家之文也。
波澜激荡,才士之文也。
证徐敦厚,儒者之文也。
为儒者之文当先去其七弊:可深厚,不可晦重;可详复,不可烦碎;可宽博,不可泛衍,可正大,不可方板;可和柔,不可龐弱;可无惊人之论,不可重袭古圣贤唾馀,其可原本先圣先儒,不可每一开口辄以圣人大儒为开场话头。
七弊去而七美全,斯可以语儒者之文也。
”认为要立七美:深厚、详复、宽博、正大、和柔、平易、宗圣;但必须云七弊,即只有废除晦重、烦碎、泛衍、方板、麻弱、重袭、机械地抄引古人的陈言,方可成金七美。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