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报道的“人情味” : 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人情味常常体现这些感情。当然,人情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的人,喜、怒、哀、乐和爱憎是不同的。但不同的阶级、阶层和不同国家的人在人情方面,也有可相通之处。对外宣传应在情感相通之处,多方挖掘,运用到宣传中来,使受众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为了人情味而人情。
要使对外报道具有“人情味”,应着重抓住这样几点:(1)要善于抓住感情上的“共鸣点”。比如离乡的人都会有思乡感情,而这种感情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人都会有的。对外宣传报道抓住了这种“共鸣点”或“交汇点”,就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2)力避疾言。毛泽东同志说过:“用字太硬,用话太直,形容词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愿看下去。”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宣传报道时,不要声色俱厉地发号施令,大喊大叫地讲理、训人,而要有节制的、冷静的和含蓄的表达,总是使人听起来更加有说服力。(3)含蓄而亲切。对外报道中,应坚决摒弃大喊大叫、疾言厉色,而应以“人情味”代替火药味;以平心静气,取代厉声厉色,要含蓄并富有亲切感。(4)情注笔端。对外宣传的“人情味”,最终要落实到笔上。要写出人情味,就要着眼于人的活动、思想和情感,这样才使人感到亲切,产生兴趣。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情系行动。人的一举一动,无不表现着内心世界,写人的某种动作、行为,正是体现某种情感、心理或情绪。情蕴话语中。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记者的责任是抓取被采访对象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向受众揭示其某种情怀或思绪。叙事透其真情。在叙事、写景抒情中,可以写出人的激动、欢乐、悲伤、痛苦、相思等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都可能感染、诱发人们某种情思。给物以性灵,使死物仿佛有了生命,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使人感到没有生命的物也有了人情。歌引情发。一首民歌,几句歌谣,一支乐曲,一曲地方戏,甚至一个古老的习俗,都可能唤起人们浓厚的乡情和对往事的回忆。感情好像翅膀,能使作品产生飞腾的力量,它是使对外报道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催化剂。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