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派”(诗歌)

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派”: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1483—1521)、徐祯卿(1479—1511)、边贡(1476—1532)、康海(1475—1540)、王九思(1468—1551)、王廷相(1474—1544)并称“前七子”。嘉靖、隆庆时期的文学家李攀龙(1514—1570)、王世贞、谢榛(1495—1575)、宗臣(1525—1560)。梁有誉(1522?—1566?)、徐中行(1517—1578)、吴国伦(约1565年前后在世)并称“后七子”。前后七子的首领是李梦阳、何景明。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模仿古人成风,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是复古的文学运动。他们是以反对台阁体的面目出现的,对当时的文人有很大的迷惑性,复古诗派风靡一时。前后七子之间,李梦阳同何景明亦有争论。谢榛认为应该“文随世变”,主张通过模仿古人自成一家,王世贞晚年放弃复古的主张。

为您推荐

小诗派(诗歌)

小诗派:新诗的初期的诗派。兴起在1922年间,主要代表人物是冰心,还有宗白华、刘大白、朱自清、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郑振铎、王统照以及湖畔派的诗人都写过不少优秀的短诗。在胡适“诗体大解放”的启发下,..

明代“公安派”(诗歌)

明代“公安派”:明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为主,因他们是公安(今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针对“前七后子”的拟古诗风,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

清末“境界说”(诗歌)

清末“境界说”:清末的一种词论。王国维受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纠正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流弊,确立了新的文学理论。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认为境界有造境..

明末“复社”(诗歌)

湖畔诗社(诗歌)

湖畔诗社:本世纪30年代新诗的一个社团组织。1922年4月,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和上海的银行职员应修人在杭州成立,后来被称作“湖畔诗派”或“湖畔诗人”。出版4人合集《湖畔》和冯雪峰、应修人、..

清末“汉魏六朝诗派”(诗歌)

清末“汉魏六朝诗派”: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王闿运(1832—1916),好治经学,门生很多,在当时被仰为泰斗。提倡以汉魏六朝诗为楷模,认为诗贵在“杂凑模仿”,拟古是诗的“通于大道”。这种复古诗论,是诗..

明清“格调说”(诗歌)

明清“格调说”:明清时代相继出现的诗歌理论。前后七子早在明代已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推崇效法古诗格律,推行复古诗论。清代沈德潜把这种理论更加系统化,形成“格调说”。认为“诗贵性情,亦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