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 :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历十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段玉裁在京时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55岁时,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之学,颇为契合。乾嘉时期考据之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在小学范围内,从音韵入手治文字训诂,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等书。《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分部更加精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广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段注《说文》的主要特点是:比勘二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在许慎训解之外,阐发六书意旨,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段氏的研究注重形、音、义的相互关系,具有明确的系统观和历史观:“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段玉裁《广雅疏证·序》)
段玉裁注《说文》成就极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为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但精粹之处终不可没。清代小学家王念孙评价说:“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段书旧有经韵楼原刻本,后又有苏州书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刻本影印行世。唯原刻本误字不少,苏州书局本稍胜。学者可参考冯桂芬《段注说文考正》,冯将原书误处均已校出。
段氏在经学、校勘学上贡献也极大,主要著述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经韵楼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