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转 :
在清代之前的传统音韵学著作里,“旁转”可泛指音变,如明方以智《通雅》卷五十“起冬至含呼为东逢韵,而旁转迂模,至凄支而略开矣”是韵母的音变,而同书卷二十“智以古每字四声亦当旁转”则是声调的转化。清代“旁转”术语化,戴震《答段若膺论韵》言“支佳韵字虽有从歌戈流变者,虞韵字虽有从侯幽流变者,皆属旁转”,指的是与“正转”相对的归纳上古韵部时的概念。戴氏根据自己划分的上古韵部称中古诸韵“转而不出其类”“相互配转”“联贯递转”为“正转”,不依其类者为“旁转”,“正转”是归纳上古韵部的依据,“旁转”则使人“惑之”,是超出规律的例外。章炳麟始将“旁转”解释为今天常用的概念,并造成巨大影响。
为直观说明这一术语,并和对转比较,举部分上古韵部如下:
阴 | 入 | 阳 |
鱼 | 铎 | 阳 |
脂 | 质 | 真 |
微 | 物 | 文 |
歌 | 月 | 元 |
“对转”是以横排为单位的音变,韵腹不变韵尾变;“旁转”是以竖列为单位的音变,韵尾不变韵腹变。如元部的“贯”字读音[*kuan],文部的“琨”读音[*kwən],《说文》“琨”或体作“瑻”,其原因是同一字在不同方言中主元音变异,故用字所选声符不同,字音由“文”部转为“元”部。
旁转与对转是一对并列集合,而非互补集合。一个发生通转的字也可能韵腹韵尾都发生变化,如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四》疏证称“‘崔嵬’亦‘巉巗’之转也,又转之为‘嵯峨’”,崔sdəd嵬ŋwəd与巉dzram巗ŋram的韵腹与韵尾都发生了变化,若从表格来说则是斜线上的通转。故而章炳麟又设立了“次旁转”“近旁转”“次对转”“隔越转”“交纽转”等名目作为补充。实际上这些名目的依据仅是涉及两个韵部在章氏“成均图”上的位置,并不具备多少语言学上的科学性。相反,名目繁多,定义复杂的概念反而容易使他人对“通转”产生迷茫与混乱。
除此之外,章氏特别突出“鱼”“阳”两部“轴声”,说它们跟一切韵部都接近:“……阳部与阳侈声阳弇声皆旁转……鱼部与阴侈声阴弇声皆旁转。”这样,一切韵部的字都可以流转入“鱼阳”,再从“鱼阳”随意转入一切韵部。这给后代搞文献,作训诂的人留下一条捷径,产生出汉字“无所不通,无所不转”的流弊。章炳麟的“通转”学说是传统音韵学家审音的集大成者,其成就代表了传统音韵学所可达到的极限,其缺陷也昭示了传统音韵学先天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