诔 :
在丧葬仪式上由史官宣读,对死者一生的德行进行评述,并赐给死者谥号、表达哀悼之情的应用文体。诔的产生与谥号的起源密切相关。葬礼上读诔,宣布谥号,代表官方对死者一生的评价,即“盖棺定论”。《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幼时得名,行冠礼时始有字,五十岁以伯仲相称,死后赐谥,这是周代贵族一生最重要的几件事,“死谥”是周代的做法。谥号起源于周代,故诔亦是周代才兴起的文体。
西周作诔制谥,一般由死者的上级官长决定。《礼记·曾子问》:“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唯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非礼也。”诔主的美好德行很多,但制谥时以其中最为显著、重要的为主,诔文并非面面俱到。诔文一定要纪实,所拟谥号也同死者生前所作所为相当。周代只有大夫以上才有谥号,士无谥亦无诔。据《礼记·檀弓上》的记载,士之有诔,是从春秋鲁庄公的御者县贲父开始的。
《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所作的《孔子诔》以寓哀为主,则后世有诔辞而无谥者本于此。春秋时代也出现了私谥私诔,《列女传》载柳下惠妻所作《柳下惠诔》。士始有诔,有诔无谥,使得诔文从制谥的用途中解脱出来。私谥私诔的兴起,也为哀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孔子诔》《柳下惠诔》中的“呜呼哀哉”成为后世诔文的标志和写哀情的套语。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等,都把《孔子诔》和《柳下惠诔》作为先秦诔的代表作品。《列女传》所载《柳下惠诔》简单交代作诔的缘由和背景,是后代诔序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