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草社

    浅草社 :

1922年在上海成立,因出版《浅草季刊》而出名,是沉钟社的前身。发起人为林如稷,成员有陈翔鹤、邓均吾、王怡庵、陈炜谟、冯至等,是一批十八九岁的文学青年,多为四川籍。声称“虽是力量太小,但我们愿作农人,在沙漠和荒土中,精心培植文艺浅草”。1923年3月《浅草季刊》刊登小说、诗歌、剧本及翻译作品,注重文艺创作,不登文艺评论,作品大多揭露黑暗,向往光明美好的生活,思想倾向积极。

浅草社执著于新文学的建设。社团编辑《文艺旬刊》,后改名为《文艺周刊》。1923年7月5日《文艺旬刊》作为《民国日报》的副刊正式刊出,负责人前后有王怡庵、周乐山、陈承荫、陈炜谟、罗石君。《文艺旬刊》的编辑方针与《浅草季刊》不同:《浅草季刊》只发文学创作,不发文学评论;《文艺旬刊》兼发大量翻译作品、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等,内容丰富多样。浅草社主张各种文学流派的并存,不愿介入文坛上论争,注重创作实践,崇尚艺术至上。

浅草社的创作以“自叙传”式的抒情小说为主,受到了创造社尤其是郁达夫的影响,像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人的作品表现苦闷彷徨的情绪,带有浪漫的色彩。他们注意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如写潜意识和刹那间的感觉,开拓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法。总体来看,刊物前后期成员的艺术主张、创作倾向差异较为明显。

鲁迅曾经评价道:“一九二四年中发行于上海的浅草社,其实也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但他们的季刊,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1925年初《浅草季刊》停办,浅草社自行解散。部分成员汇集北京,成立了沉钟社。

为您推荐

凤子

凤子 : 广西容县人。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任职于女子书店,主编《女子月刊》。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桂林、昆明、重庆等地参加话剧和电影演出,是曹禺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几个..

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 : 包括30年代初期前锋社所发起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和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初期陈铨等人发起的战国策派文学运动。前锋社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反映了国民党政府的文艺意识形态。后期战国策派也..

七月派

七月派 :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因胡风创办的文学刊物《七月》而得名,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自1937年10月起,胡风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文学丛书《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写下大量文艺..

民族新歌剧

民国文学

民国文学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但是清朝末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为此进行了反帝反封建斗争。民国文学,是在这一历史背景的..

民国文人群

民国文人群 :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动荡变革时期,身逢乱世的民国文人响应历史的呼唤,显示出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精神气质。民国文人群中的不少人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国学根基,且熟..

马国亮

马国亮 : 广东顺德人。1929年起在良友图书公司工作,曾任《今代妇女》主编、《良友画报》总编辑等。其间在《申报•自由谈》发表作品,也在《今代妇女》《良友画报》《现代》《旅行》杂志等发表了不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