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同年会 :
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探花罗璟于成化元年(1465)长至节首倡其事,李东阳、张泰、谢铎等人是主要成员。在明代科举史上,甲申一科,名流辈出。诸人中彭教任翰林院修撰,吴釴、罗璟、李东阳、倪岳、谢铎、焦芳、陈音授编修,吴希贤为检讨,该科进士入翰林院为官者达到9人,因此“甲申同年会”又称“翰林同年会”。
同年会的运作规则由会友共同约定,其内容略载于黄佐《翰林记》。①一年四季皆有会,元宵、上巳、端午、中秋、重阳、长至凡六举;②按年齿排序,而不论官之大小和文学地位之高卑;③每会必赋诗,皆成卷,以备家藏;④不允无故缺会,否则有罚,与会不成诗者亦罚。正式规范,组织性较强。从成化元年长至首会到弘治十六年(1503)三月的十同年雅集,甲申同年会前后持续近40年。
创会初期,同年会活动较频繁,后来时有兴废,但断断续续达数十年,在明代文人结社史上堪为佳话。而经过几十年仕途攀升,当年的青年才俊大多已身居权要,地位已高,文名亦大,故后期的结社即成了朝廷顶级名臣胜流的盛会,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文学雅集中并不多见。如弘治十六年的十同年会,与之者分别是内阁辅臣李东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闵珪、兵部尚书刘大夏、工部尚书曾鉴、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户部右侍郎陈清、礼部右侍郎谢铎、工部右侍郎张达、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诸人皆属朝廷重臣。此会举于闵珪之第,唱和之诗汇为《甲申十同年诗》,会有图,即《甲申十同年图》,李东阳作序载其事。这次雅集盛会,一方面显示甲申科进士在朝廷中强大的势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性质的同年会,从身份地位来说,非一般文人雅集可同日而语。
甲申同年会既是一个文学群体,也是一个科举群体,同时还是一个政治群体,三者合而为一,其实质更偏向于政治性。这一群体存在自觉的联结意识,诗会唱和是其一再强化群体性的有效方式,“同年”是维系成员间亲密关系的重要纽带,“翰林”则成为身份一致和彼此认同的基本符号。依赖政治、科举和文学三重关系结成的这一群体,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向心力和凝集力。
在文学上,甲申同年会伴随茶陵派由兴起到发展的主要过程,促进了茶陵派文学群体的成长,同时涵盖了李东阳文学生涯的大半时间,促成了他在文坛的领袖地位,为日后茶陵派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