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

    雅俗 :

雅,古通夏,指周王朝所在的中原地区。中原是中心和正统,因此雅又释为正。梁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雅言即规范、标准的正言,雅乐即正统严肃的正乐。俗,本义是习俗、风俗,与民间的、地方的有关。《释名》又释俗为欲,“俗人之所欲也”,引申为大众的、通俗的、平庸的、鄙俗的。

雅与俗开始并没有形成极端的对立,孔子关于雅乐与郑声的分辨成为后世雅俗之辨的依据。《论语·阳货》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雅乐是古乐,郑声是新乐,所以雅俗之分往往又成为新旧之分和古今之分。古乐与新乐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从音乐自身的特征而言,古乐规范整齐,节奏、曲调平稳和缓,甚至单调乏味,使人沉静;而新乐则参差变化,节奏急促轻快,音调高低轻重对比鲜明,使人情绪激动。②从主体赋予音乐的文化意义而言,儒家思想认为雅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道德内涵,而新乐则是单纯的感官享受和欲望的表达。

因为雅乐有政治教化的意义,雅之正也就是政。正既是事实上的正确,又是价值上的正当。在儒家看来,就是思想、行为符合礼的规范。由正的规定性引申出中、和的规定,即感性与理性、情欲与礼义、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这样,雅的涵义就包括了正、大(政治、道德上的正确、正直)、中、和(情感、形式上的适度、和谐);与此相反,俗则包括了邪、新、浅(对传统的背离,对规范的破坏,意义的缺失)、淫(对情感的过度表现,对形式的极端追求)等涵义。雅俗的这种对立在《荀子·乐论》中得到强化,并影响了汉代的《礼记·乐记》《毛诗序》以及汉代文人乃至刘勰对屈原和辞赋的看法,奠定了后世雅俗观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一方面挚虞、裴子野、刘勰的雅俗观念保持着传统的政教含义;另一方面新变派对情感和形式的雅俗有了新的理解。《文心雕龙·体性》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又说:“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而“雅与奇反”。与雅相反的形态都可以称为俗,如新、奇、邪、淫、浅、险、僻等。在刘勰之前,陆机已经提出“应和悲雅艳”,用传统的雅来约束悲,又用艳来修正雅,在理论上调整了传统的雅正观念。钟嵘论诗并不像刘勰那样强调政治上的正确和深度,但在情感表现的强度和色彩上,仍坚持雅正的标准,即适度与和谐,如赞扬曹植的“情兼雅怨”,而对某些极端的因素是排斥的,如批评鲍照的“险俗”。以萧子显、萧纲、萧绎为代表的新变派反对传统雅正观中的政教内涵,张扬个体情感中感性世俗的部分,主张吸取民歌语言的通俗晓畅,但又须音韵铿锵、和谐悦耳,体现了新变派对传统雅俗观的分解、选择和整合。雅俗观念在南朝的发展说明雅俗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隋及唐初,李谔、王通等人反对齐梁文风,是对南朝新变派雅俗观的反拨。随后出现的唐宋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实际上继承了雅正观念中的政教内涵。而唐宋时期,一方面,唐人受庄子超然物外、遗世独立思想及禅宗直觉思维的影响,强调意境论和神韵论。如王昌龄、殷璠、皎然标举古雅、淡雅;司空图把典雅作为二十四诗品之一,推崇王、韦的“澄淡精致”,贬低元、白的“都市豪估”;严羽提出学诗“先除五俗”。意境论和神韵论中的雅,更强调思想感情在表现上的深沉婉曲,情景交融所形成的无限状态,艺术形式的精致细腻。另一方面,新兴文体传奇、变文、词、曲等则以俗的姿态出现,在情感与形式上都粗疏、直率、浅易。而在这一过程中,雅俗之间又存在着互动和转化。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一面尊雅卑俗,一面又以俗为雅。俗不断地侵入雅,而雅则修正和升华俗。

雅俗之间的转化互动在明代出现分裂,一方面复古主义固守传统,雅的内涵实际上固化为格调;另一方面,明中叶以来的市民思潮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李贽、徐渭、汤显祖、公安三袁等不再化俗为雅,而是直接高扬俗的价值。其倡导的童心、本色、真、性灵,是传统观念中俗的内涵。随后,王夫之在强调性情的基础上重申儒家诗教,以矫正明末以来的俗诞。随着清代统治的稳固,方苞力倡清真雅正,沈德潜、王士祯标举格调和神韵,重新确立了雅的统治地位,而袁枚则以性灵与沈德潜对抗。同时,随着小说、戏曲的兴起和繁荣,俗又与雅形成了新的对立。

为您推荐

艳 : 本义指人容色之美。《左传》桓公元年载:“美而艳。”杜预注:“艳,美色也。”至魏晋南朝,随着文学自觉的逐步深入,“艳”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引入到文学批评中,用来指文辞的华美。晋范宁称“左氏艳而富”(..

典雅

典雅 : 典谓经籍,雅者正也,故典雅连缀成词,谓辞义中正,合乎经典。汉以后,儒家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故典雅之作亦往往与儒家经典相关。魏曹丕评徐幹《中论》“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而《中论》被列..

境界说

境界说 : “境界”一词出现较早。汉郑玄笺注《诗·大雅·江汉》有“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语,境界指地域的范围界限;三国时翻译的《无量寿经》有“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境界指造诣所及的范围和层..

《蕙风词话》

远 : 渊源自道家、玄学。老子形容道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魏晋玄学大兴,有玄远、清远、通远、旷远等说法,用以形容名士忘怀世情、高蹈出尘,刘勰评价阮籍“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 二者的产生根源在于观物方式的不同,而且二者所代表的美感性质也有不同。北宋理学家邵雍在其《观物篇》中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物方式:一种是以我观物,另一种则是以物观物。 他认为:“以物..

古雅说

古雅说 : 语出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子》:“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他所说的古雅,就是艺术的形式之美,因艺术的形式相对于自然的形式而言属于第二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