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

    典雅 :

典谓经籍,雅者正也,故典雅连缀成词,谓辞义中正,合乎经典。汉以后,儒家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故典雅之作亦往往与儒家经典相关。魏曹丕评徐幹《中论》“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而《中论》被列入儒家子书。

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始明确将典雅列为八体之一,谓:“典雅者,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体性》)指出典雅风格须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摹习对象,“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定势》)。刘勰所说的典雅,主要是就语言而言,故他认为章、表、奏议这样需要大手笔的朝廷公文,最能体现出典雅风格。他推举“潘勖九锡,典雅逸群”(《诏策》),也是因他“思摹经典”(《风骨》),“凭经以骋才”(《才略》),规范典诰,辞至雅重。这一时期的典雅与新奇相反,刘勰称为“雅与奇反”,谓“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体性》),背离了儒家经典传统。

唐宋以后,典雅逐渐运用于诗歌评论,其内涵稍有改变,不再强调对儒家经典语言风格的摹写,而更多以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为指归。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典雅”一品:“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其“非仅征材广博之谓。盖有高韵古色,如兰亭金谷、洛社香山,名士风流,宛然在目,是为典雅耳”(《皋兰课业本原解》)。

故典雅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唐以前是“以典为雅”(许文雨《文论讲疏》),侧重在典,主要适应于文,与之相反的概念是奇;唐之后的文论沿袭了这一看法,但诗论的一支不再强调雅对典的依附性,其相反概念是俗。

为您推荐

境界说

境界说 : “境界”一词出现较早。汉郑玄笺注《诗·大雅·江汉》有“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语,境界指地域的范围界限;三国时翻译的《无量寿经》有“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境界指造诣所及的范围和层..

《蕙风词话》

《蕙风词话》 : 况周颐(1859~1926)著,写定于1924年。共5卷。1936年,《艺文》月刊又连载《蕙风词话续编》2卷,均收入《词话丛编》。《蕙风词话》继承发展了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主要内容大致如下:①论词的审美..

远 : 渊源自道家、玄学。老子形容道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魏晋玄学大兴,有玄远、清远、通远、旷远等说法,用以形容名士忘怀世情、高蹈出尘,刘勰评价阮籍“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古雅说

古雅说 : 语出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子》:“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他所说的古雅,就是艺术的形式之美,因艺术的形式相对于自然的形式而言属于第二种形式,..

无用之用说

无用之用说 : 所谓无用,指文艺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是无用的;但从人的精神需要来看,文艺具有更高的功用,能够起到提升和完善人格结构的作用,这就是无用之用。语出《庄子·人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

逸 : 最初用于人物品评,《论语·微子》有“逸民”之目,指“节行超逸”者(何晏《论语集解》)。东汉以后隐逸之风渐盛,逸由人物品评扩展到文艺批评。三国魏曹丕称刘祯“有逸气,但未遒耳”(《与吴质书》),由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