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外之致 :
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表面意义之外所隐含的意味,是一种弥散性的艺术空间。意义深远而悠长,要靠读者“思而得之”。
语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近而不浮指诗的形象的具体生动性。用诗的语言将事物或情状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使景象近在眼前,似乎可以触摸到,而不流于虚浮空泛。远而不尽指诗歌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深远含蓄,不可穷尽。
要使诗歌具有韵外之致,需具有两方面的条件:①审美主体必须具有能在咸酸之外体味出醇美之味的能力。②审美对象本身必须包含深厚无穷的韵味。司空图指出,好的诗歌只有凭借欣赏者的细致体察、潜心感受和富于想象的观照,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司空图诗论深受皎然《诗式》的影响,皎然论诗重视文外之旨,贬抑无含蓄之情,极力推崇谢灵运,认为他的诗情在言外,具有文外之旨。司空图吸取前人成果,加以综合改造,提出韵外之致的主张,抓住诗歌艺术美的重要特征,使创作与鉴赏获得诗美的标尺。宋代苏轼在《书黄子思集后》盛赞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言论,并说:“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对中国古代言意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对后世文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