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 :
古人对于诗歌功能和内容的理论概括,指感情志趣。最初“情志”两字分开使用。《尚书·虞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指志向和抱负。《礼记·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情指个人情感。
西晋陆机《文赋》云:“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云:“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斯缀思之恒数也。”二人把情志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唐代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解释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明汤显祖《董解元西厢题辞》说:“志也者,情也。先民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者是也。嗟乎,万物之情,各有其志。”情、志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差别,情、志皆是文学功能和内容的表述,应把已有的言志与缘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清黄子云《野鸿诗话》云:“一曰诗言志,又曰诗以导情性。则情志者,诗之根柢也;景物者,诗之枝叶也。根柢,本也;枝叶,末也。”进一步说明了情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诗歌理论中虽有情志说,但其主要是言志和缘情分合演变的发展过程。